減碳成為企業眼前的必修學分!「永續長」如何透過 JANDI 統合碳數據迎向減碳時代
在全球減碳大戰當中台灣企業無法置身事外,要完整記錄、蒐集碳數據,不論是永續長或是永續委員會的專員都需要進行跨部門協作。這時候,JANDI 就能幫上大忙,協助資料共享、即時討論,確保每年減碳 KPI 有達標。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我們又不是製造業者,蒐集碳排資料,應該跟我們沒關係吧?身為中小企業,減碳這件事一定先從大企業開刀,現在還不干我們的事啦!」
確實,CSRone 永續智庫舉辦的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儘管 2021 年台灣企業自行編列出版的永續報告書有 680 本,但是還有 82.8% 的台灣企業,根本沒有投入做碳盤查。
何謂碳足跡!未來家家企業都要做到碳盤查嗎?
「節能減碳」在過去大多屬於企業治理的願景或口號,但是,現在已經成為每家企業的必修學分!台灣企業為何在全球減碳大戰當中,無法撇得一乾二淨?來自於兩大關鍵因素。
第一,因應全球趨勢,歐盟、美國、日本紛紛宣布,要在 2050 年達到碳中和,甚至歐盟明確指出,要在 2026 年正式徵收碳關稅。台灣經濟體以出口為導向,在國際供應鏈扮演要角,未來想做全球生意,不論生產、物流、營運…各項環節,都要提出明確碳排放的數據。
第二,來自國內政策壓力,今年 4 月行政院正式拍板《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確認台灣邁向 2050 淨零碳排的主基調。同時金管會也頒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分階段揭露,2027 年要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所謂碳足跡,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在製造產品、提供服務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不論是直接或間接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透過碳盤查,有明確數據再來計算進出口的碳關稅,而目前已經有一套 ISO 14064 標準可依循,讓企業得以做碳足跡的盤查與查證。
企業越來越重視 ESG,對營運表現是否帶來正面影響?
說到碳足跡,往往與 ESG 議題拖不了干係,因為 Environment 環境就是跟氣候、生態要素有關。過去 JANDI 有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討論 ESG 的範疇,根據 Google Cloud 近期針對全球高階主管所執行的「永續調查報告」,可以發現台灣企業有高達 79% 把ESG 納入為組織發展的優先策略考量,高於全球平均數值 64%。
有趣的是,想做不代表真正開始做。同一份報告詢問「企業已經有使用相關測量工具/方案,嘗試優化 ESG 治理成果」,結果台灣敬陪末座只有 9% 企業有落實,低於全球平均數值 17%,不僅輸給其他工業大國,連巴西、印尼、新加坡,這些新興國家排名都在台灣之前。
CSRone 永續智庫做的研究發現,遵循國際架構來盤點ESG現況,再逐年改善並揭露給投資人、員工、利益關係者,確實營運體質比沒有出版永續報告的企業更健康。甚至觀察到連續7年出版永續報告的上市櫃公司,在 EPS 每股盈餘、ROE 權益報酬率,確實優於台股其它企業。
永續長主責蒐集碳排資訊,亟需垂直跨職位、水平跨部門溝通
正因為要落實 ESG 蒐集碳排數據,目前台灣企業有 62.9% 設置永續委員會,甚至有公司特別設立「永續長」一職,專門領軍組織擬訂長遠的永續藍圖,整合各部門、委員會,在日常營運當中融入永續事務,確認每年是否達成設定目標,進而協助企業從必要環節,確實做到減少碳排。
這時候除了有專職的成員率領全員作戰,企業還需要資訊工具與溝通協作平台的協助。台灣製造業龍頭鴻海,就把ESG、減碳永續目標貫穿整個價值鏈,運用資訊系統串聯原料採購、産品生產、財務作業,確保營運環節符合自身 ESG 目標。碳資料透明可視之後,才能讓決策者洞察績效,即時針對國際新興的永續議題做出反應。
換言之,落實減碳這件事,顯然就不是只靠永續長就能達成,而是牽涉整個集團或整間公司的庶務。舉例來說,財務部門未來在產出財報的時候,就要明確揭露減碳成效、永續發展績效,這些資料往往需要跨部門合作,由永續長完整從生產源頭掌握數據,進而每年定期驗證減碳 KPI 是否達標。
JANDI 溝通協作平台在減碳時代,能提供的服務就有更多面向。例如協助永續長在整理集團永續數據的時候,能夠有統一的平台進行數據查證、資料放在雲端儲存。又或是永續長要加強員工對 ESG 認識的教育訓練,也能利用 JANDI 進行跨部門溝通,有系統提升員工在永續治理的專業。
在企業開始追求「雙 E」獲利的時代,也就是兼顧 EPS 與 ESG,除了有專責組織落實減碳之外,同樣也要搭配資訊系統、溝通協作軟體,更能幫助企業追求與地球共好的心願之下,運用綠色商機來持續擴大獲利空間。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