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軟體 JANDI 技術長的建議: 「想要成長的開發者,請尋找願意共享資訊、願意溝通的成長型公司。」

JANDI 提供一個能自我主導的工作文化,重視資訊共享、溝通討論,並重視成員的成長及工作生活平衡

「 Toss Lab 從公司成立到現在,專注於如何打造協作工具這件事。從人們對於協作工具這個單字感到陌生,到現在累積的顧客資料來看,就算是較大型企業,也很難追上這段距離。」

這是我向協作工具「JANDI」開發公司的首席技術長 (CTO) Paul 詢問,KAKAO WORK(韓國私人通訊軟體)、NAVER WORKS (NAVER 為韓國在地搜尋引擎)之間差異化優勢時得到的答案。


在 COVID-19 爆發以前,協作工具還只是「某個企業在找的」軟體而已;但因為 COVID-19 這個契機,讓幾乎所有企業開始選擇居家辦公、遠距辦公,於是開始有了變化。隨著市場擴大,具有技術能力和資本額的 KAKAO、NAVER、KT 等協作工具在這市場中出現,甚至在過去都只停留在觀望國內市場的 Notion、Slack 等有名的國外協作工具,也在韓國市場上市掀起了前所未見的競爭。

有趣的一點是,即便這些協作工具都提供了「通訊及共享的服務」,但這並不是一場爭奪佔有率的零和遊戲。雖然通訊、共享檔案的型態相似,但各企業所提供的溝通方式、服務、以及用戶層級都有不同之處,因此並不是被特定企業所獨占。而多虧了這樣特有的市場氣氛,促使 2014 年創立的軟體開發公司「Toss Lab」能快速成長。

我們會面了韓國國內領先的協作工具— Toss Lab — 首席技術長 (CTO) Paul,以及行動裝置開發者 Watson ,詢問了協作工具企業的特徵、文化、與人才等領域。


企業協作工具是提升團隊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

Toss Lab 的 CTO Paul 是從開發 Empas 即時通訊開啟職業生涯,是開發 SK 通訊中 NATE ON 的實力派開發者。2009 年,當通訊軟體從 PC 轉移到手機、移動裝置時,創立 Waterbear Soft 並主導了通訊軟體產業。在 2015 年成功獲得投資之後,於 2018 年加入 Toss Lab,是從一開始到現在引領韓國通訊軟體產業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所投入的 Toss Lab 所開發出的協作工具「JANDI」,目前已經有超過 28 萬使用者使用。而在 SaaS (軟體即服務) 成為趨勢以前,他已經經營了 6 年的 B2B SaaS,因此獲得高度信任以及備受肯定的營運技巧。

在 CTO 心目中的 JANDI 是什麼樣的服務呢?

Paul 回答:「使用電子郵件辦公時,再簡單的內容也要花上 10~20 分鐘,但 JANDI 只要花幾分鐘就能解決這個部分。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企業能更好、更有效率地處理工作與業務。」

他也表示 JANDI 與現有的通訊軟體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可以依照主題區分的議題(主題式群組)。一般通訊軟體是人對人的對話型態,雖然一樣可以同時討論多個專案,卻時常會打結;但依照議題區分不同專案的溝通管道,並分配相關的人員,能讓執行項目更加一目瞭然。」

此外,所有的討論與群組,都能在 JANDI 視窗集中管理,不需再使用其他工具。而在地化發展良好也是重要的特色之一。Paul 表示:「其他通訊軟體,若是有很多聊天視窗跳出的話,結構會很混雜;相較之下,JANDI 的所有溝通都是從單一視窗中進行,因此可以使作業集中度上升。」他也提到:「除了韓國,也能在台灣、中國、越南等海外地區進行在地化,也是我們的優勢。不單只是單純的文字翻譯,我們還回依照該國家的文化或使用方法做調整開發。對於有海外分店的企業或派遣、國與國之間的會議等,用 JANDI 來溝通都很好。」

不僅是韓國國內市場,能夠應對海外市場代表著有相當的開發能力,那麼開發部門是如何組成的呢?

根據描述,JANDI 的開發團隊分為行動裝置、前端、後端 3 個開發領域、及 QA (品質保證) 部門、UX/UI (用戶體驗/介面)、和IS/SE (訊息安全) 部門。WEB 及後端開發團隊每周進行更新、行動裝置則是隔周進行更新。可以持續且頻繁的優化產品、開發新功能,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 JANDI 本身就是一間協作工具的公司。Paul  表示:「 Toss Lab 的所有成員都在一個協作工具上溝通與合作,每個人都專注於使工作和合作效率化,因此可加快工作執行、資訊共享、與決策。」


現任開發成員:Toss Lab 提供一個能自我主導的工作文化

實際上,任職於 Toss Lab 開發團隊是什麼樣的氣氛?我們拜託安卓開發負責人 Watson 向我們毫無保留的分享。Watson 進入公司即將邁入第二年,Watson 表示「許多人認為進入新創公司可以學習到許多並且有所成長,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比起學習,我認為在 Toss Lab 是少數能展現自我專業以及想法的地方」。

JANDI 團隊成員
左側為 JANDI CTO: Paul / 右側為 JANDI 安卓開發負責人: Watson

在進入 Toss Lab  之後,最令他感到衝擊的是關於工作的看法。根據 Watson 的說法,在進入 Toss Lab  以前,以外包開發者的身份工作時,因急於將收到的要求具現化,因此比較難持續的優化與改善,時常覺得很可惜。但 Toss Lab 的工作模式並非由上往下的指令,而是可以讓開發人員帶著自己的想法、理念,去解決客人反饋或是優化系統,這樣的辦公氣氛。」

他也表示,在進入 JANDI 以後,主動更新了暗黑模式、字體大小調整、群組模式等功能,並提到「Toss Lab 的開發團隊在發生問題時,會持續地進行溝通與討論、並提出意見解決問題。所有的進步都不是由一位天才開發者進行所有開發,而是因為大家的努力、而不斷地進步。」

他補充,雖然業務進展速度快,但每隔 1~2 周就會有開發日程的安排這一點,反而幫助工作平衡的建立。Watson 談到「Toss Lab 是一個重視工作生活平衡的公司;可以在自己想要的時間內上下班,也有提供彈性工作的日子,可以在自己想要的場所只上班 6 個小時。不論是準時下班、或是加班,都不用看別人的眼色這一點也是特色之一。」並提到「最近我在上料理學院的課程,現在報名了個人 PT 課程與自由潛水,之後預計要去學鋼琴。」

對於未來的目標也很明確,他說「雖然在開發者的社群,JANDI 已經小有名氣,但還是不夠。對我而言,就如同提到私人通訊軟體會想到 KAKAO TALK(類似台灣的 LINE)、 影片會想到 Youtube,我希望和 Toss Lab 一起讓 JANDI 變成提到協作工具就可以馬上聯想到的產品,是受到所有人認可的服務。」


COVID-19 引發的「招聘戰爭」,Toss Lab 的戰略是?

另一方面,協作工具的用戶族群幾乎包含所有的 IT 產業,因此 COVID-19 可以視為危機也是轉機。光是 Toss Lab,與去年 1 月相比,今年 1 月的使用量就上升了 83%,不只是使用者數量,使用的時間也變長了。不過其實幾乎所有的軟體企業都有類似的增長趨勢;而相對的,開發人員的招聘也變得更激烈。特別是較大型的企業也在招募相關的人才,導致中小企業在招聘上,更加的困難。Toss Lab 也在今年五六月展開了大規模的招聘。

我們詢問了當時的進行狀況,Paul  (CTO) 談到「與大型 IT 企業相比,無論是資本或是技術必然有差距,這就是現實。」但即使如此,「我們在 COVID-19 以前就看好協作工具的前景,並引領市場,而 COVID-19 更是一個轉機,我們也已經準備好、看準時機進入市場。也就是說,無論是在軟體開發、用戶成長、內部營運,都領先於競爭企業。」Paul 也強調加入成長中的企業相當重要,並表示:

「開發者想要成長,最重要的是從何累積經驗。加入具備一切的企業固然很好,但加入成長中的企業,相較之下能有更多的成長。新創公司每個月、每周都在成長、經歷及解決問題,這將會成為提高身價的重要因素。」

Paul  接著補充了新創公司所需要的人才現況,他表示「具有新創產業的專業技能的人才固然不錯,但我認為能夠自己找該做的事做的人是更好的人才。Toss Lab 也會每個月進行全員大會(town hall meeting ),所有人以說服及認同為基礎,積極的討論分享意見。若是想要尋找可以一起成長的企業,那新創公司會是適合的選擇。」


渴望成長的開發者,尋找願意溝通和分享的企業

COVID-19 對於新創公司是一個機會,但如何克服取決於企業的能力。雖然有許多企業受到 COVID19 嚴重的衝擊、並在生存中掙扎,但也有許多像 Toss Lab 一樣,利用時機從中展現企業的優勢、特點。如果你也想尋找可以一同成長的企業、並且也有野心持續成長的話,那麼選擇像 Toss Lab 一樣了解市場趨勢並發展的企業,會很適合你。安卓開發負責人 Watson 也表示「若一起工作的同事是上進的人,企業文化也有所進步的話,那麼我也能有所成長。Toss Lab 就是匯聚這類人才的地方,能找到這樣的企業互相成長,是個很好的機會。」

最後,Paul 也提供想要像 Toss Lab 一樣的新創一些建議,他表示「如果回顧 Toss Lab 的文化,你會發現所有成員都會利用 JANDI 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討論,讓公司的資訊十分流通、透明化,而這些紀錄也會很好的保存在 JANDI 中。 建議想要和員工共同壯大成長的企業,可以『重視資訊共享、透明化』這件事。」

JANDI 徵才資訊,歡迎查看 104,一起加入我們

# 本篇文由 Si-Hyeon Nam 撰寫,並刊登於 IT Dong-A

JANDI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