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求「財源」大「裁員」!如果你突然被炒魷魚,該怎樣整裝再出發?
封面圖/Photo by Shridhar Gupta on Unsplash
文/ JANDI特約編輯陳薪智
這幾年全球景氣彷彿坐雲霄飛車,在疫情嚴重時候,大型科技及 IT 企業為了充足人力而大量招聘,隨著疫情解封卻遇到俄烏戰爭伴隨的能源成本上漲,以及各種通貨膨脹、利率上升政策,導致原本笑看獲利的公司,反而要處理過度招募的殘局。
這個現象以美國的科技業最為顯著,為了節省成本,大型公司首要作法就是砍人,而且組織規模越大,裁員方式更是不手軟。舉凡知名企業像是 Amazon、Google 、Meta、Unity Software 、eBay、Discord 等,2024 年都再度釋出解雇消息。
以科技業為主的招聘網站TrueUp,根據「科技裁員追蹤」統計,美國 2022 年共有 814 家科技公司,解雇約 13 萬名員工。從 2023 年之後,短短一個多月,知名幾間科技大廠的裁員人數更上看 8 萬人,歷經一年科技業紛紛集中火力轉往投資 AI,重新分配資源,講求更高的效率,2024 才開始不到一個月,已有近萬人遭到裁員。
有的企業不隨波逐流,靠這一招逆向留人才
從大量招募再到大批裁員,三大信貸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國際(Fitch)觀察此狀況指出,在疫情這幾年,科技產業就業人數對照疫情之前多了 8%,換算下來等於 2020~2022 年初多雇用 20~30 萬職缺。目前的裁員比例,等於是在修正疫情時代過度招聘的結果。
有報導指出,某些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勞動市場仍炙手可熱,例如全端工程師、行動 App 開發人員、UX/ UI 設計師、CMS 開發工程師、手動測試專業人員等,是最吃香的技術專長。就算沒有全職需求,在兼職、契約合作的機會仍多。
但是突然裁員的氣氛,陰影仍然壟罩在相關企業內部。若從企業管理角度來看,大量招募員工須進行教育訓練,遇到景氣轉差再大幅裁員作為應急之計,其實是在減損企業的生產力。
專注於工作流程自動化的軟體商 Zapier,就是這波裁員潮之中,反其道而行的案例。他們特別擬定一套「借調」計畫,等於是讓員工因為市場變化,有機會重新分配到組織內的其他團隊,或是改變契約內容,轉為約聘制度,等到經濟反彈再重擬合約。藉此盤整獲利較少的部門,又能留住人才並培養更多元技能,達到一石二鳥之計。
突然收到裁員通知,從心理到行動該如何應對?
儘管科技業裁員潮沒有吹到台灣,而且在地勞動市場仍屬於供過於求,但每個人都無法預測自己會不會突然收到裁員消息。若突然被裁員,多數人在精神上一定會大受影響,因此金達爾行為科學研究所( Jindal Institute of Behavioural Sciences)創始人Sanjeev P Sahni 博士就舉例,遇到頓時失去工作、經濟來源不穩的狀態之下,可以參考幾點方法。
-
允許自己有時間悲傷
失去工作可能會遭遇情緒變化,因此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處理感受,在這段時間內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盡可能睡眠充足、攝取營養食物、嘗試參與過去因忙碌而無法參加活動,藉此調整心情再出發。
-
「保持」三大元素
- 保持聯繫:向朋友、家人、或專業心理師尋求支持或制定應對策略
- 保持規律:保有正常的日程安排,有助創造生活穩定或有活著的感覺
- 保持積極:不論是對職涯發展或生活打理,仍維持積極心態來獲取更多機會
但也有人可能會認為,唯有趕緊找到下一份職缺,解除經濟來源不穩的警鈴,才能夠讓身心獲得舒緩。因此在尋找下一份工作階段,更需要針對未來擬定較完整的計畫,至於實際的行動有以下建議。
-
盤點整體財務狀況
確認前東家提供的資遣費,並盤算在短暫失業期間,手上的臨時預備金或是領取失業救助金的數字,是否在沒有收入的幾個月內,可以足以支付相關日常開銷。
-
更新 LinkedIn、履歷釋出消息
人在忙碌時候,其實沒有足夠時間好好檢視工作成績,失業期間不妨盤點上份工作的績效,並在 LinkedIn、求職網站更新自己的履歷內容。除了被動防守,也能主動出擊跟身邊朋友、過去的客戶/合作窗口釋出離職消息,打聽一些潛在的職缺。
留下來的人—關注倖存者之傷的身心狀態
裁員的過程,有些人慶幸自己沒有在名單上,但看著其他戰友逐一離開,也會產生所謂倖存者之傷(Survivor Sickness)。這個現象指的是當企業執行大規模裁員,留下來的員工反而感到內疚、壓力和焦慮,同時也會徬徨未來不確定性、工作量增加而衍生出的身心反應。
臨床心理學家 Sally Spencer-Thomas 在 TED 演講中指出,這類倖存者症候群是裁員後非常立竿見影的影響,在心理安全不穩的情況下工作,就會形成生產力下降、對內部領導缺乏信任、整體工作士氣低落等情況。
為了避免低氣壓蔓延太久,專家就建議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 員工自身的調整,參照失業者向家人、朋友、專業治療師尋求幫助,藉此釋放情緒壓力病或的鼓勵。另外員工也能在悲傷的時刻,反省從這次裁員經驗,自己能留下來是自己具備哪些優勢或技能,藉此思考未來如何持續優化強項,在日後的職涯角色獲取更多成功機會
- 針對企業端著手,由於組織有大幅度變動,主管為留下來的員工擬定適合的 KPI,至於人資部門也要提供必要協助,避免更多人因為工作量變多而造成另一波離職潮。另一種作法是組織在瘦身過程,也開放員工申請職位輪替,藉以重新整合組織的任務目標,讓員工可以彈性選擇到對的職務。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