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得 LINE 工作群組難管理?其實是偷懶造成的壞習慣

想從 LINE 工作群組逃離?現在重新看看是否誤用了科技工具,更重要的是,藉此找到生活與科技的平衡

最近很多人告訴我們,之所以從 LINE 工作群組逃離,是希望把工作和私下生活分開。如果沒有想過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即使有 100 台電腦和手機,也無法讓工作、人生高效率。現在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是否誤用了科技工具,更重要的是,藉此找到生活與科技的平衡。


科技工具本質沒有好壞,而是人們錯用了

誰都不希望在聯繫主管部屬,或是處理重要公事的同時,朋友一直 LINE 有關出去玩樂的消息。除此之外,最讓人感到煩躁的就是「已讀不回」。在 LINE 或 Facebook 上,看到對方讀了我的訊息卻遲遲沒有回應,心裡猜測各種可能,讓雙方都感受到壓力。

但是其實在工作的處理上,「已讀不回」說不定是一個正確的工作方法。電腦玩物就曾提到已讀不回才好!不要養成這些被科技寵壞的工作習,認為即時並非總是有效的工作方法,「已讀不回」這樣的態度反而帶來了留給彼此思考的空間的好處。

不論你是使用 LINE 或是 JANDI,我們都應該重新思索「運用科技工具的意義」,以及追求「身而為人的工作生活價值」。

我們使用通訊工具的目的不是應該讓工作更輕鬆,溝通夠有效率嗎?但現在經常看到的是,這些便利工具使用不當,造成的焦慮、混亂、壓力等副作用。你被科技寵壞了嗎?現在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是否誤用了科技工具,更重要的是,藉此找到生活與科技的平衡。

Image for post


4 個常見的數位工作壞習慣

1. 收集資料太容易,所以把什麼都收集起來

當各式各樣的資料都上了網,當有許多科技服務可以幫我們儲存網路資料,找資料和收集資料都變成一件更加簡單的事情。而且數位資料不像紙本資料那樣占空間,似乎有用無用反正資料堆積起來,也不會有容量或效能上的負擔,就常常無限制的收集。

我們遇到的真正問題,在於資料「缺乏辨別度」、「缺乏行動力」。瘋狂收集資料後,將面臨整堆的死資料,卻無法從這堆資料裡找到啟發、觸發真正的行動。

Read Later, Read Never

2. 檔案攜帶太容易,想著回家還可以工作

當 Dropbox 剛出現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這樣的服務太棒了,所有資料不需要自己複製更新,透過網路在任何一台電腦,都可以保持一模一樣的工作狀態。

但是當你這麼想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念頭正慢慢產生:反正我在任何地方都能工作,在公司做不完的工作,回到家裡繼續接著做吧!從此以後,你只會發現常常回家都在工作,不是說回家就不能工作,而是應該要把家裡的時間留給自己,多做一些對自己更有意義的工作才是。

在這個隨時都能工作的雲端、行動時代,我們不能被便利的科技打亂了自己的「時間意識」,反而我們要更加強化自己的時間意識,把「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時間」獨立出來,留給自己。

3. 接收通知太容易,LINE 工作群組隨時接收任務

不論是快馬傳書、飛鴿傳書,還是紙本郵件到電子郵件,自古以來傳遞訊息就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現在只要用 LINE 或 Facebook ,就可以通知你想聯繫的對象。

但是接收通知的便利,不代表你要隨時讓自己處在一個接受任務的狀態。

如果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便利性,就應該要回歸我們對時間節奏的掌控。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只是在接收任務的人,更不要成為一個隨時都在接收任務的人,找回對自己的主控權。

錯誤使用 LINE 工作群組,造成過勞
錯誤使用 LINE 工作群組,造成 隱藏性工時,甚至是過勞。圖片來源:pixabay

4. 即時通訊太容易,認為彼此都在 24 小時待命

有沒有可能「已讀不回」其實是一個正確且健康的工作方法。

現在的溝通工具太多,要立刻展開討論太容易,想要線上開會馬上就能上線。請回想平常公司開會時遇到的問題:開了兩三個小時的會議,但裡面有太多無法聚焦、偏離主題、事後也無法產生意義的討論。便利的科技溝通工具,讓回覆訊息成為十分容易的事情,如果這是一個聊天室更加容易一下子就聊開,但是真正要決定的重點可能遲遲未定。

溝通很重要,但不能把所有時間都花在討論上,也不能認為彼此應該隨時都處在「可以討論」的狀態。這是使用科技工具時非常重要的「時間反省」,什麼時間溝通好?難道深夜想要事情也要傳訊息?花多久時間溝通好?是不是應該先想好重要再討論?


有太多事情可做,卻沒找到重要事情先做

在這個愈來愈多人擁有智慧型手機、平板、筆電、網路的時代,我們要找到可以做的事情太容易了。但是,如果讓這些新的東西牽著鼻子走,有新資訊就看一下,有新任務就做一下,那麼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

JANDI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