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多專案管理工具造成工作超載的元兇?解決問題源頭:企業的溝通協作模式是否完整建立

三個常見的問題讓專案管工具變成絆腳石,企業怎麼避免?

封面圖 / Photo by Oussama Bergaoui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專案管理工具如春筍般冒出,然而,如果沒有好好梳理公司內外、跨部門的溝通協作制度,導入再多專案數位工具,只會造成員工的資訊超載,連帶影響工作成效!


你是否曾想過,到底「專案管理」是怎麼變成現代工作的重要基礎?根據維基百科對專案管理的描述,最早可回溯到 20 世紀 50 年代,當時因複雜的工程案件,而開始需要專案管理工具。後來專案管理方法開始被民間企業採用,組織逐漸意識到以專案為中心的工作方式,需要有「規劃、排程、控制系統方法」等元素組成,來確保專案能順利完成。

專案管理工具為何成為必需品?

現代的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使用專案管理導向的數位工具,拆解專案管理工具會變成現代職場的必需品,背後有幾項原因。

  1. 提升工作效率
    專案管理工具承載越來越多功能,而且希望藉由「自動化」模式,取代過去仰賴人力執行的任務。例如根據專案的進度狀況,在截止日的前幾天,工具系統會預先自動提醒當事人,避免期限快到期的時候,發生員工還沒有開動工的狀況。
  2. 彙整各種數據
    現在是數據為王的工作模式,從業務、行銷、客服、到 PM 等角色,幾乎都要與數據為伍。先進的專案管理工具,可以跨平台整合公司的營運資料,讓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對系統下指令,加快數據分析速度,有助於人力更快找出商業洞察。
  3. 遠端跨時區協作
    越來越多公司會招募四面八方的員工,也讓專案管理邁向跨地域、跨時區的模式。現在只要有網路,大家就能把工作內容上傳到專案管理平台,讓團隊成員「一棒接一棒」先後完成。而且針對內容想要給建議,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標記,減少工作疏漏或錯誤產生。
  4. 優先處理緊急又重要工作
    專案管理工具另一個優勢,能幫助使用者去辨識哪些是「緊急」而且是「重要」的工作項目。因為工作有時要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不斷調整專案的進度、排程,有些比較晚啟動的案子,反而需要先投入資源,基於時間緊迫性就要透過專案管理工具來優先處理。

不要讓你的專案助手變成絆腳石!

專案管理工具既然是被開發來幫助人力的助手,但曾幾何時,過多的專案協作工具,以及超載的資訊量,反而成為效率低落的絆腳石。特別是有的決策者會有的迷思,認為使用越多工具越好(而且偏向免費的),事實上,過多不必要而且不好用的專案管理工具,對員工可能帶來以下負面影響。

  1. 同樣訊息一說再說浪費時間
    一家公司使用太多不同屬性的專案管理工具,加上跨部門依賴的工具程度不盡相同,可能就會造成溝通上的災難。舉例來說,開發團隊使用 A 工具處理技術問題,設計團隊多用 B 工具傳送檔案,整體專案進度則要放到 C 平台進行彙整。這就造成員工要在三個工具之間轉換,產生大量的重複溝通工作,或是各工具有專屬的檔案格式,跨平台還需要額外轉檔,讓跨部門協作浪費大量時間。
  2. 成員對新工具學習意願低
    每個工具有自己介面和功能,每次要轉換新工具時,團隊成員也需要花時間學習、摸索新的使用方式。如果是數位能力較落後的成員,一來對他們在心理上增加工作壓力和焦慮感,間接影響他們投入工作的積極度;二來是,公司為了解決數位落差問題,也要花資源提供教育訓練、培訓課程,這也在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
  3. 不同資訊散落造成決策失誤
    過多的專案管理工具衍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造成資訊斷裂,有的討論紀錄被放在A工具,而其他成員把調整後的檔案更新在B工具,最後要驗收專案成果的成員,以為最後檔案要從 C 平台下載。這樣的狀況就導致最後下決策的人,很難在一個工具獲得完整的訊息,不僅容易產生「雞同鴨講」,也讓最後做出的決定可能與事實不符。

排除問題從源頭做起:建立明確的協作、溝通流程

想要避免因太多不必要的專案管理工具,導致成員在工作過程「事倍功半」,建議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從跨部門專案的「溝通協作」流程加以改善。

舉例情境:各專案進度回到 JANDI 議題彙報

既然專案管理牽涉跨部門討論,會產生大量檔案,也需要定期追縱進度,隨時調整策略做法。那麼核心的解套方式,就是讓「資訊分流」,每次有新的專案產生,直接在  JANDI 開設對應的「議題」,並且「只」邀請與專案有關的成員加入(讓與專案無關的同事,不用受過量訊息干擾)。

在議題內若需要針對某個事件討論,發起人就能開設一個新的「對話串」,完整說明要討論的主旨,並且 @Tag 特定成員,在討論當下可能要提供檔案或給予回饋說明。這時候被 @Tag 的人,就能在對話串傳檔案或提供連結,大家就可以針對細節進行後續討論。

想要快速找到與自己相關的重要提及,只要點及提及收納區,馬上一覽無遺

當大家對這件事情有初步結論後,發起人根據剛剛討論結果,針對要特別注意的對話可以按「星號」標註。接著再開設一個「待辦清單」,設定事件的主旨、截止日、@Tag 特定成員。當待辦清單設定完成,大家就能回到自己常用的數位工具,完成後續的工作內容。

手邊專案有初步成果,再回到 JANDI 議題彙報,或有的公司使用 Trello工具,就能在這個工具內更新卡片狀態(例如從進行中移動到已完成欄位),因為 JANDI 與 Trello 有 API 串接,那麼成員能直接從 JANDI 收到更新通知,知道 Trello 某一項專案有最新的進展。

專案管理工具的出現,是為了幫助員工好好追蹤每個計畫的最新狀況,但前提是彼此有可以共享資訊、透明溝通的平台,讓大家掌握即時訊息,減少資訊過載問題。JANDI 身為企業用溝通協作工具,就是在幫助企業在使用其他專案管理工具的過程,真正提升溝通的效率,讓員工輕鬆駕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奴役!


點擊此連結或上方圖片,即可免費使用 JANDI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