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吹起「安靜辭職」旋風,難道想當躺平族錯了嗎?

最近突然竄紅的「安靜辭職」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在 Google 輸入安靜辭職關鍵字,發現高達 50 多萬筆相關資料。究竟要拚命奮鬥?還是快樂當個躺平族?這篇文章梳理正反兩派說法!

/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今年度在許多工作及商業媒體出現一個新的關鍵字「Quiet Quitting」,中文有翻譯成安靜辭職或在職離職。這個新詞最初是從TikTok 媒體竄起,少數用戶發佈 Quiet Quitting 為題的影片,結果從美國引發許多網友的迴響,紛紛錄製自身安靜辭職的經歷,並搭配 #Quiet Quitting 標籤,迅速讓相關主題的短影片累計上千萬瀏覽量。

圖片來源:TikTok

辭職從以往的定義,不外乎就是自己主動提離職,或是被公司辭退的非自願離職,那究竟什麼是安靜辭職?難道指的是離職的時候,低調不跟其他同事說,如同隱形狀態默默離開公司嗎?


安靜辭職真正離職

原來 Quiet Quitting 不是真正離職的狀態,更精確的定義,指的是上班族不再過度努力、積極爭取上位,並且抵抗加班文化,下班後不讀也不接任何與公事有關的訊息跟電話。Quiet Quitting 說法快速獲得Z世代、千禧世代贊同,討論風氣也從歐美世界吹到華人圈,在 Google 輸入『安靜辭職』這組關鍵字,就發現有高達 60 多萬筆的相關資料。

圖片來源:Google

過去歐美國家相對亞洲地區,對於勞工權益、工時規範、同工同酬等相關意識,甚至在立法程序上都走在前頭。深受「天道酬勤」數千年思維薰陶的東亞文化圈,對於工作勞動的省思,近幾年受到西方社會思潮影響,也逐漸呈現出不同樣貌。

就連過去最愛把台灣年輕人的小確幸,與中國獨有工作狼性做比較,近幾年也觀察到中國新生代工作者,浮現所謂「內卷效應」與「躺平族」等社會詞彙。顯示「奮鬥文化」在中國也不再是霸權意識,越來越多中國青年選擇當佛系勞工。


贊同安靜辭職的人有這些說法

事實上,安靜辭職會因為不同人的解讀而添加不同的定義。除了只做好份內的工作對不屬於自己工作範疇、跟沒有加薪的指令說不之外,其他擁護者還指出,安靜辭職的另一個內涵,是在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把兩者明確劃出界線。

另外其他有關安靜辭職的高點閱率影片有提到,因為過度付出沒有帶來等比回報,所以決定不再抱持一定要投入更多精力給工作的想法。如此一來,現在完成所有工作之後,內心反而不再被壓力追著跑,彷彿有種海闊天空的感覺。因此有人說安靜辭職與其視為懶惰的藉口,不如把它看成紓壓的合理性,在必要時能遠離工作。

員工的這種心情及反應,就有組織心理學家 Ben Granger 提到,如果處在高壓、不開心的工作環境之下,採取安靜辭職的作法,是有一定程度幫助自己建立界線,適度維護身心健康或避免過勞問題。不過心理學家也點出,如果在工作只願意做最低限度的付出,也有可能在工作當中慢慢喪失成就感。


批評安靜辭職的人如此回應

組織心理學家的說法,剛好呼應台灣商業媒體 CEO 的文章,該文作者以自身經驗為例,提到以前年輕放任自己散漫過活,反而感到不快樂;認真工作之後,灰色人生反而增添色彩,因為拚了命投入工作尋求突破,自己的快樂指數隨之上升。因此這篇文章最後提問,如何決定用安靜辭職的態度,缺乏熱情照表操課,這樣會比較快樂嗎?

除了拋出質疑,也有人對抱持有安靜辭職心態的人提出批評。

例如知名創投家 Kevin O′Leary 就提到,「安靜辭職是超級糟糕的想法,如果你選擇當 quiet quitter,那你(註定)就是輸家。」還有《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Arianna Huffington 也點出,安靜離職不僅代表放棄工作,更意味邁出放棄生活的步伐,不論(你)是管理層還是員工,這個詞將帶來負面影響。


企業該如何面對安靜辭職潮流?

不論是安靜辭職或躺平文化,凸顯員工想法的改變,讓企業面對管理人才議題是越來越棘手。如果還是用家父長權威思維,遇到員工不敬業態度,馬上祭出罰則或辭退,那麼只會遇到更高頻率的人才流失問題。

因此企業跟勞工之間,該如何避免安靜辭職的風氣在組織內醞釀?

首要的建議,創造與員工有更多交流或溝通的機會,而且拋出邀約的人不管是人資或是部門主管,都要遵守「多聽少說」的原則。聽取員工在工作遇到什麼挑戰,如果涉及個人隱私問題,更要保護對話內容,例如 JANDI 一對一私訊功能,就可確保員工在分享個人想法的時候,不會被其他同仁看到。

至於有些員工想訴苦的對象不一定是自己的主管,有可能是別的部門或是其他同事,那麼也可以設計跨部門交流制度,排定出專門的時間、空間,讓員工可以跟自己工作沒有直接有關的人傾吐煩惱,讓第三方聆聽者從旁觀角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另一種建議則是避免團隊過勞,所以可以規範下班之後就減少非必要的公事訊息干擾。不過有些主管仍無法遵守該怎麼辦?JANDI 除了可以設定休假模式,讓請假時排除訊息通知;在下班時候,公司也可以允許員工不用讀取工作訊息。主管想在議題留下重要訊息,員工可以隔天上班後再處理,不僅不會受到罰則,也不用有訊息必回的壓力。讓公司文化形成下班後不用刻意讀訊息的氛圍,自然能避免同仁有工時超額的情況。

最後一項建議,則是定期重視員工的身心健康,現在越來越多台灣企業會規劃運動課程、體育社團,邀請外部專業教練來企業幫員工上課,員工可以在上班時候自由挑選運動課程或時段。員工想上什麼課,都可以用 JANDI 的投票功能,彙整員工的想法;甚至在 JANDI 開設運動專門議題,讓同一堂課的成員可以在裡面交流,甚至有問題也可以跟教練請益。

面對工作,究竟是要拚了命奮鬥?還是快樂當個躺平族?沒有正確答案的選項,只有每個人對自己職涯的選擇。如果能夠找到一份讓自己感到有意義的職缺,工作與快樂同時兼得,那就是最幸福不過的事。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