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才若渴的企業,原來可以用這招大幅降低招聘的隱形成本

人力銀行做過一份調查,分析企業錄取人選之後的表現分數,結果僅 10% 認為聘用者有比預期好,7 成企業自認最後找到的人,工作表現比預期中還差。既然找人不易,甚至需高昂成本才能招到適合的人選,當然需要專業的 JANDI 幫助企業留住好人才。

/ JANDI特約編輯陳薪智


「人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看似老生常談的說法,因為缺工潮讓企業真的怕到了!一項人才短缺調查,2010 14% 企業認為難找到合適人才,經過十年之後,有高達 69% 的雇主覺得徵才遇到挑戰。

尤其疫情之後,原本需要面對面的溝通、對談流程,大幅要轉到線上執行;另外人資評估求職者技術能力的傳統模式也不再可行,在在導致空缺的職位要花很長時才能替補到人才。

每招募一位人才,竟然隱藏如此多隱形成本?

對於非人資部門、總經理而言,許多人可能覺得招聘人力,不就是在人力銀行張貼訊息,等著求職者丟出履歷,然後再約時間來面試,給內部評估之後決定出線人選。事實上,從上一位員工離職之後,到真正讓下一位求職者上工並順利渡過試用期,中間的分分秒秒、人力投入都是企業付出的隱形成本。

在人力銀行、社群媒體、徵才活動擺攤、甚至在網路下關鍵字廣告、買業配文章等,曝光招募資訊都屬於可見的成本。不可見或是無法預期的成本有哪些?例如人資好不容易幫公司找到適合人選,用人單位最優先錄取的幾位臨時不報到,結果就是所有流程要再重來一次。

另一種隱形成本來自人才太快陣亡,例如好不容易找到人,結果工作三個月、六個月就離職,原本交辦的業務或專案,可能因此被迫暫停。又或是花了時間訓練新人,好不容易對方逐漸上手之後,「閃辭」造成的組織人力重配或流失,對企業來說都是一大損傷。

花時間、耗人力如果真正能找到對的人,還是值得的事,最怕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人,結果卻發現找了一位「豬隊友」,造成的成本損害更是嚴重。人力銀行就做過一份調查,分析企業錄取人選之後的表現差距,結果僅 10% 認為聘用者的表現比預期好,有 7 成企業自認最後找到的人,工作表現比預期中還差。


招聘缺乏效率,問題出在誰身上?

企業在挑選人才的時候,為什麼會發生誤判呢? 其一原因來自人資與用人主管「選才哲學」的落差。人資通常都是在第一關篩選人才,會著重在履歷、學經歷指標、以及人格特質、面試態度指標,接著篩選出一批名單,才會給用人單位主管面試,進一步考核專業能力、對職缺想法等,評估該位人才是否能勝任。

但是,如果人資與用人單位彼此資訊不透明,甚至對人才徵選標準,缺乏系統工具輔助,往往就會找不對人,同時讓徵才流程浪費時間又沒效率。

舉例來說,當人資收到用人單位需求,會先把適合人才挑出來,如果內部系統限制只能用電腦讀取資料,無法用行動裝置快速溝通,很有可能因為冗長的來回確認跟錯誤訊息,眼睜睜錯失掉人才。又或是缺乏招聘協作模式以及統一平台,共享求職者訊息及招募進度,用人主管在面試時,沒有從人資得到完整的求職者資料介紹,導致訊息斷裂,導致求職成效大打折扣。


從徵才到入職,HR 如何扮演數位賦能角色

由此可見,招聘人才不單單只是業務上的目的,更是需要跨部門的溝通協作,因此企業用協作工具,也能幫助企業在招聘到人選到職環節,提供相對應輔助。

舉例來說,人資部門與各事業群的用人主管,就能在 JANDI 特別成立「招聘議題」。企業內部除了使用線上招募系統、人才資料庫之外,其他的討論像是當次人才招募需求重點,就能在 JANDI 議題內討論,讓各單位用人主管明確掌握徵才進度。

甚至有一種情況是 A 部門面試某位求職者之後,發現他的工作目標當前不適合這項職缺,但是優異的實力,極有機會可以推薦給其他單位聘用。這時候,就能在 JANDI 議題內公告這項訊息,同時附上雲端連結,共享求職者個人履歷及面試紀錄,讓人資同仁統整後,與其他單位主管討論,啟動第二波人才媒合工作。

如果好不容易找到人,該位求職者也決定到職,但是遇到居家辦公,人資如何幫助快速引薦新員工給其他同仁認識,甚至有儀式感的入職介紹?人資能在 JANDI 串聯行事曆,邀請到職者的部門其他同事訂下該時段,讓大家能停下手邊工作,一起透過視訊會議,在線上幫大家認識彼此。

同時新人的主管,也能在到職日邀請他加入該部門的專屬議題,並針對未來預計參與的專案,加入到對應的子議題內。主管就能以 JANDI 為核心,告知該部門有哪些專案正在執行,新進同仁就能在議題內,觀看過去所有討論紀錄。需要的時候查看會議紀錄、報表等檔案,搭配閱讀歷史溝通訊息,加速理解專案最新進度,以及每位同仁負責的工作內容。

由此可見,雖然新同仁沒辦法辨公室,但是也能在 JANDI 的空間內,依據自身的職責跟負責工作,穿梭在各個議題,以及需要討論的對話串。既然找人不容易,甚至需要高昂成本才能招到適合的人選,後續當然就需要專業的通訊協作平台,幫助企業留住好人才。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