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頻繁的 Team Building 為何反傷團隊向心力?
身為決策者,該怎麼善用團隊建立來提升協作表現呢?
圖片/Photo by 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文/ JANDI特約編輯陳薪智
Team Building 中文稱為團隊建立或團隊營造,向來是管理學歷久不衰的主題。曾有研究指出,透過 Team Building 來強化團隊溝通力、向心力,協作表現有明確效果,讓成員了解彼此及展現個人優劣勢,進而對未來工作過程實現共同目標,可望提高團隊的績效。
Team Building 的效益
根據管理顧問公司的描述,落實於團隊可展現以下效益:
-
團隊對 KPI、OKR 或企業願景,保有一致的目標及看法
-
對於團隊的分工、協作,能夠建立起一套有效工作方法
-
減少團隊的潛在衝突,對於成員所扮演角色更有認同感
-
可望改善團隊溝通問題,避免組織文化僵化的解決方案
這也是為什麼不論是大公司或是新創小單位,對於 Team Building 活動仍相當看重,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要嘗試用線上互動方式來取代實體活動。
目前 Team Building 類型可說是相當多元,其中比較主流的活動包含以下這些:
類型一 腦力激盪
有一類 Team Building 聚焦在讓團隊成員集思廣益的益智遊戲,像是室內密室逃脫、戶外解謎尋寶、實境闖關等,透過夥伴彼此合作、互助從玩樂中學習溝通,甚至洞察對方的優點。以及透過遊戲設計內容,進而融合創新思維,試圖讓成員打破例行工作的思考框架。
類型二 團隊協作
這類型的 Team Building 比較著重在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配合,促使彼此在活動體驗過程,逐漸建立起雙方的信任感。例如兩人三腳、傳遞數字等小型運動會,或是進階的攀岩、戶外溯溪行程,目的都是讓成員沉浸於準備、練習、冒險過程,強化團隊學習和諧互助。
類型三 溝通交流
這類活動比較偏向靜態,且需要有企業教練、顧問、或教育訓練講師來帶領,透過引導成員分組,在一定情境之下共同參與桌遊、推倒骨牌、疊積木等活動。這類活動傾向訴求心理層面,包含自我內在想法的揭露,或是透過主事者的提案,達成組員共鳴或創造另類思考。藉此強化同理心、換位思考,讓成員未來在工作過程,以不同角度思考做事的方法。
類型四 線上互動
如果不想都是面對面活動,現在也有數位 Team Building 替代方案。像是有些線上互動平台專門讓企業的負責成員,預先在後台設定題目,讓參與者在遊戲猜題過程,認識其他同事。也有的平台是提供數位遊戲,像是讓成員來打造虛擬辦公室,同樂過程促成更緊密的互動。
Team Building 也可能適得其反,沒有激勵反倒更多抱怨
適度的 Team Building 能創造團隊向心力,但如果是為了舉辦而辦,或是活動目的僅為了讓主管或人資單位的 KPI 可以交差,那麼Team Building可能就會淪為形式,而沒有辦法真正幫助成員在日後工作獲得實質效益。
就曾有一篇文章指出,「Team Building 不是只有玩遊戲,更不要創造相親相愛的假象」。該文點出,有時候這類活動只是在當下激發成員的共感與興奮感,一旦回到工作崗位,本位主義、搶奪資源、協作效率不彰等務實問題,本質上仍沒有被解決。
因此在設計 Team Building 機制之前,切記不要忽略這些盲點:
-
不要只滿足老闆個人想要,而是思考真正要培訓對象的需要
-
衝突、對立不一定不好,為了假和諧、高凝聚反而寒蟬效應
-
感動時刻過後,仍需解決成員的差異,鎖定有交集的價值觀
-
找出組織冰山底下的系統性問題,不要只提出改善表面解方
另外,美國商業雜誌 Fast Company 也特別提到一點,Team Building 應該是讓成員主動自發想參加,如果是強迫性質,或是帶有考績導向的活動,往往會被員工認為是「額外加班」。心不甘情不願的成員,非但沒有提振士氣,更讓部分成員厭惡這類活動而選擇「擺爛」。
換言之,組織內的溝通、協作機制,更應該從日常的工作、相關專案來持續練習,而不是靠單次的 Team Building 就能一勞永逸,因為遠水是救不了近火。JANDI 推出之後,許多企業用戶如此回饋,因為議題能區分不同任務屬性,解決過去群組過多、成員各說各話的情境,讓溝通過程,更能好好傾聽對方想表達的意思。
另外,舉凡像是中午訂便當、下午茶吃什麼,或是該年度 Team Building 主題、活動舉辦地點,都能透過 JANDI 的投票功能,快速選出大家的共識。對於決策者,在 JANDI 議題內擔任管理員角色,各種重要政令在公佈欄說明清楚,還能清楚掌握哪些成員已讀、未讀,較能知道哪些成員可能需要額外關心,在 Team Building 之外的時間,多費心協助成員步上工作軌道。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