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裹子」用 JANDI 做到沒店長卻能事事掌握的高效率!
「繭裹子」利用 JANDI 打破階級的平行管理。
了解繭裹子 一路走來的品牌故事及其公平貿易的信念,接著進一步走進繭裹子的門市,看他們如何經營通路。目前繭裹子團隊共有 22 位成員,包含創辦人、設計師、門市經營,旗下產品有主要有 Fair Fashion 繭裹輕衫(服飾相關)、Fair Living 繭裹家夥 ( 各種生活用品雜貨 ) 兩大主軸。9 間門市,上百樣商品,繭裹子如何利用 工作通訊 app JANDI 提升工作溝通效能?
一走進「繭裹子」大稻埕分店,放眼望去琳瑯滿目的手做小物,馬上吸引醉心設計風格的愛好者眼光。木頭質地的動物裝飾;竹籐編織的手提;色彩斑斕的燒陶;又或是金屬打鑿的器皿,你很難用一種風格定義繭裹子。因為多元,不論是台灣在地消費者,或是香港、日本觀光客,都是繭裹子座上賓。創辦人楊士翔談起繭裹子,他說英文名字是 Twine ,中文有纏繞之意。
每一個公平貿易信念下創造的手做品,都是經歷每一線、每一刀的編飾纏繞而生。繭是蠶繭,裹是羊毛,每個繭裹子成品,在有些人眼中可能只是消費品,但對生產者而言,卻是富含有機、環保、人道的心血。臺灣公平貿易發展至今約十年光陰,繭裹子已成立七年,繭裹子不僅是這條道路的先鋒者,更是臺灣第一個受世界公平貿易組織 WFTO 認證的品牌。
建築師改畫手做設計圖, 繭裹子 七年來致力做好一件事
繭裹子品牌起源很有故事,兩位創辦人同是在上海工作的建築師,工作之餘與朋友經營手作小店。沒想到某次受邀參加上海環保設計展,他們用蠶繭串成項鍊,把彩色羊毛氈編織手環,在現場成為討論焦點。這個意外,成為兩人職涯的轉捩點。
儘管繭裹子創立初期,沒人脈、沒資金,兩人還是咬牙苦撐,總相信關關難過關關過。而建築又是追求與環境、環保對話的知識,這份心思注入兩位創辦人血液當中,他們義無反顧堅持,一個品牌是能兼顧土地、空氣、水與人道的。這七年來他們致力做好這件事,而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
公平貿易從小眾突破同溫層,繭裹子走出自己品牌路
繭裹子創立時候,臺灣社會對公平貿易的認識不深,每一個上門的顧客就是最好宣傳的機會。當時繭裹子從第一間門市開始,就嘗試在第一線告知消費者什麼是公平貿易。用產品故事跟市場溝通,讓消費者知道,每個商品的成本,除了人力、物力,還有哪些牽涉環境汙染、文化價值這些無法被計算的成本!
「我們希望消費者不是只有這一次的購買行為,當下除了買到產品,能不能帶走其他東西,這才是更重要的!」楊士翔解釋。
目前繭裹子合作的公平貿易認證團體多達 25 個國家,橫跨東南亞、南亞、非洲、南美洲等 60 個組織。如今公平貿易的種子逐漸在臺落地生根,繭裹子走過宣揚理念的那段時光,現在他們要把主力強調在品牌力身上。
定義的多元風格,消費客群橫跨三個世代
走過品牌初期的篳路藍縷,如今繭裹子開發商品步上軌道,每年團隊走訪各地公平貿易組織。他們在村落中跟生產者聊天,從當地發掘有趣、有可能性元素再加以設計改造。因此繭裹子產品除了多元,很難定義屬於哪種風格。不論是印度、尼泊爾,又或肯亞、祕魯、智利,取用當地一些元素成為養分,加上不同國家技術、文化的融合,逐漸成為繭裹子的樣貌。
正因為風格多元各異,吸引上門的客群橫跨好幾個世代,從六七歲小朋友到五六十歲都有。繭裹子就遇過小孩每個月拿零用錢跟媽媽來挑選,一邊學習公平貿易理念,一邊把玩自己喜歡的童趣。又或是大稻埕門市內,總能遇上不少日本觀光客挑選小禮品的光景,而華山店櫃則假日則多有學生組群相約而來。
目前繭裹子在臺灣已開設 9 家實體店,從臺北橫跨到臺南、高雄、花蓮,串起島嶼在各地撒下公平貿易種子。「下一步我們要從小眾市場邁向更大部份的消費者,讓同溫層以外的人認識我們,這樣公平貿易才是真正普及到大家生活裡面 … 」楊士翔解釋。
了解繭裹子的一路走來的品牌故事,至於繭裹子在思考通路策略過程,9 間實體店的運作模式及陳列規劃又有什麼獨特性呢?又如何因應門市管理需求,使用 工作通訊 app JANDI 做到進貨溝通、班表排定?我們將在下篇解惑,繼續跟著我們走進繭裹子的門市日常吧!
2010 年成立,在永康開設第一間店後,目前繭裹子從臺北向外到花蓮、台南、高雄,都能看到他們身影。實體店經營並不容易,需要人力經營、定期補貨,更有趣的是,每一間繭裹子分店,呈現氛圍各異的風格。創辦人楊士翔說,他們沒有 SOP,每籌備新一間門市都靠經驗累積,依據門市空間大小、裝潢風格,塑造出多元樣貌的繭裹子。
沒有店長一職的 繭裹子 ,平行管理落實公平原則
除了門市裝潢不走企業制式規範,繭裹子連組織管理制度都很「公平貿易風」。組織內沒有專門店長職缺,每位員工在各門市輪流顧店,甚至連設計師都會安排到第一線,傾聽消費者回饋,再把市場聲音落實到設計之中。
彈性、公平可說是繭裹子的企業精髓,每間門市客群不一樣、空間不同,連營業時間都有差異。打破階層式的組織管理,沒有階級讓所有員工自由表達想法。繭裹子之所以有輪調門市的制度,楊士翔解釋,早期隨著門市展店增加,每家店工作內容、忙碌程度、空間舒適程度不一。
為了不讓員工長期待在同一空間內過度承受壓力,所以一開始就沒有店長制。讓每個員工在不同地方展現自己專業背景,輪調顧店讓工作負重更公平。不同門市輪班,也讓員工能接觸不同消費客群,更貼近觀察消費市場的多元樣貌。
他把 JANDI 帶進團隊,討論有各自對應議題,團隊溝通更順暢
既然這麼多門市散落各地,同時沒有專門店長職位,繭裹子如何讓工作效率保持在高度暢通?過去團隊主要是透過 Facebook 社團做工作討論,但他們逐漸發現訊息量一多就很難即時回應,也沒有搜尋功能找過去討論話題,甚至也有員工不希望使用 Facebook 把公私訊息混為一起。
介面簡單 + 中文服務團隊 = 好上手
楊士翔自己在網路研究各種工作通訊軟體,他發現 JANDI 介面友善、好上手、又有中文服務,非常符合團隊需求。因此繭裹子二話不說,把所有工作討論全部移往 JANDI,並針對不同工作事項,設置門市類、活動類、網路類等議題。
以門市分類議題,隨時掌握全體工作狀況
而大家最常使用的就是門市議題,不同分店有各自的群組討論,即使沒有專職店長,每位員工都能清楚掌握,當前哪間門市的進出貨、排班、銷售最新資訊。現在繭裹子員工已非常習慣使用 JANDI,舉凡溝通聯繫、活動資訊,甚至門市進貨若少一件商品,隔天輪班同事就會馬上處理。甚至消費者對產品的回饋,也匯整到 JANDI,讓後續的產品設計有依據做改善。
不讓低潮情緒影響太久,善用 JANDI 解決最細微的小事
使用 JANDI 快兩年,每回楊士翔跟外部合作廠商溝通,他常常發現各家企業對工作溝通有很大需求,大家都在尋找更合適的通訊工具。因此楊士翔也會不吝嗇分享繭裹子使用 JANDI 的心得,建議其他企業不妨嘗試使用看看。
創業至今七年時間,各種挑戰不曾少過。楊士翔說繭裹子是變化很快的一間公司,每一年、每個月希望嘗試做的事情總有很多,即使仍遇工作低潮,但他自己總是用最快時間再站起來。
「我現在最重視最大跟最小的事情。最大就是訂方向目標,最小例如活動使用的字體,把最大跟最細節做到最好…」楊士翔解釋。在繭裹子身上,可以發現這群年輕人對公平貿易的信念,最大的事情靠他們努力堅持,最小的溝通細節就讓 JANDI 來協助吧!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