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ffy 無非研製所攜手 JANDI 深化組織溝通力,建立安心走得穩的企業文化

以 JANDI 作為內部溝通的核心平台,落實「有憑有據」的企業溝通文化

採訪撰稿 /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慢也要走得穩— Uffy 用時間醞釀值得信賴的產品

Uffy 無非研製所是個「非典型」的新創品牌。在這個動輒看聲量、找流量與 IPO(上市)的時代,他們選擇把一隻遠紅外線按摩梳做到極致。從氣墊軟硬、銅針材質到遠紅外線元素含量,歷經兩年反覆調整,只為真正改善消費者的血液循環與頭皮健康。 

以高品質、慢節奏著稱的 Uffy,在內部管理上一樣精準謹慎。他們不急著擴編,而是在組織穩定邁入第四年、員工成長至約 10 人時候,重新檢視內部溝通與知識管理的方式。意識到原本依賴 LINE 群組溝通的模式力有未逮,決定導入 JANDI 作為公司內部核心溝通平台,讓每一個決策都有據可循,建立能安心前行的工作文化。

從「雜亂的即時訊息」邁向「有系統的討論」

過去習慣依賴 LINE 群組進行協作,隨著人數增長與專案增多,所有事項集中在單一群組裡討論,導致重要對話與檔案經常被洗版、遺失。不僅讓團隊無法有效追蹤或驗證過去的決策紀錄,更大的挑戰是資訊難以分類,讓專案進度容易卡住,讓討論內容混雜、效率低落。當人員異動時,這些未結構化的對話與記錄也難以傳承給新成員,形成銜接上的斷層。

此外, Uffy 創辦人均容提到,他們公司氛圍良好、成員間互動活躍,一旦需要聚焦處理議題時, LINE 的訊息架構難以支撐成長中團隊的溝通需求。因為 LINE 混合公私用途的特性,容易影響工作與生活的界線。這些痛點促使尋找更專業的溝通與協作工具,透過創業圈朋友推薦,加上內部成員可若搜尋「工作、溝通軟體」關鍵字,找到 JANDI 的存在,開啟了團隊溝通轉型的契機 。

Uffy 創辦人均容提到LINE 的訊息架構難以支撐成長中團隊的溝通需求。因為 LINE 混合公私用途的特性,容易影響工作與生活的界線。這些痛點開啟了團隊溝通轉型的契機 。

Uffy 導入 JANDI 初心:讓大家好好安心工作

Uffy 無非研製所一向秉持穩健務實的經營理念,不論是花兩年時間鑽研產品和理解顧客需求,都只為真正改善使用者狀況,挖掘背後未被說出的問題。Uffy 總是選擇用時間換取品質,這樣的初心不只體現在產品設計上,也延伸至內部團隊的管理思維。導入 JANDI,同樣不是為了追求效率數字,而是回到一個核心問題:「怎麼讓我們的團隊好好地、安心地工作?」

內部成員可若在評估多款市面上的協作工具後發現,JANDI 的操作邏輯更貼近台灣使用者習慣。介面清楚、訊息與檔案永久保存,議題分類明確,有效解決了過往遇到的訊息洗版、檔案遺失與公私難分等困擾。

這份來自第一線的觀察,加上創業圈朋友的推薦,使另一位創辦人 Derek 決定邀請 JANDI 顧問到現場說明導入流程。他特別強調:「我們希望功能介紹是從員工的角度出發,聚焦在 JANDI 如何幫助大家的日常工作。」

 

制度先於習慣!迅速完成協作系統轉換

對許多中小型公司來說,從習慣已久的通訊工具轉換到新的協作平台,往往是一場曠日費時、充滿阻力的過程。然而, Uffy 則展現高度行動力。整個團隊在短短 1~2 個月完成遷移並決定升級訂閱 JANDI 的 PREMIUM 年約版本,不僅團隊迅速適應,流程也立刻就位,原因在於他們採取「制度先於習慣」原則。當有成員在 LINE 發送公事訊息時,團隊成員會互相提醒,並協助搬移檔案到 JANDI 議題內,讓使用者在日常操作中逐步改變行為,進而建立共識與默契。

 

永久保存,打造有憑有據的溝通文化

創辦人 Derek 表示:「我們深知溝通不中斷的長期價值,免費版本在功能與容量上存在一些限制,明顯不足以長期支撐我們的組織運作需求。」綜合評估認為,PREMIUM 版本具備的儲存容量足以支撐現階段的內部需求,加上對話紀錄永久保存、可隨時查閱、搜尋歷史紀錄驗證過去的決策,真正落實「有憑有據」的溝通文化。成員可若舉例,過去與廠商的合約就曾放在 LINE 因檔案失效無法儲存窘境。現在重要文件直接上傳到 JANDI 對應議題,還可即時開啟預覽、加註回應,這樣設計讓討論與檔案共存於同一系統。另外,面對人員流動時,不需擔心「資料跟著人走就消失」風險,新成員剛加入 JANDI 的議題,瀏覽過往討論紀錄,了解事件來龍去脈。

創辦人 Derek 表示:「我們深知溝通不中斷的長期價值,免費版本在功能與容量上存在一些限制,明顯不足以長期支撐我們的組織運作需求。導入 JANDI 從員工的角度出發,聚焦在如何幫助大家的日常工作。」


Uffy 成員最常用的 JANDI 功能與實際工作效益

 

l   議題分類功能 — 從「人導向」轉為「事導向」

過去 Uffy 所有工作內容幾乎混在同一個群組裡,不同專案、討論、甚至玩笑話全都夾雜其中,這種「以人為單位」的對話模式,在團隊人數變多後,帶來極大困擾。JANDI 的「議題分類」功能,幫助團隊建立「以事為導向」的溝通習慣,將每項任務、專案分門別類。創辦人均容與成員可若紛紛提到有了清楚議題分類,也能搜尋到過去的文字紀錄,讓溝通不再以人為主,而是以議題為核心。

 

l   已讀未讀清單 — 讓重要訊息「一目了然」

透過進階設定中的「已讀未讀清單」,不僅協助管理層追蹤訊息接收狀況,更推動全體成員帶著責任感閱讀公司訊息,清單式視覺化的呈現有效強化資訊傳遞的即時性與可控性,確保每一則重要資訊都沒有被忽略。對 Uffy 而言,這不只是工具升級,而是一場從資訊管理到文化意識的全面提升,為企業的高效與穩定運作打下堅實根基。

 

l   讓對話有脈絡 — 訊息串讓溝通聚焦同一個架構

與 LINE 僅能對單句訊息回覆不同,JANDI 允許在特定訊息下方開啟獨立的討論串,針對該主題清楚劃分出來,並進行延伸討論,不再被大量回覆淹沒在群組中。這個設計有效避免訊息混雜與主題偏離,也讓細節討論與主線溝通各自獨立、井然有序。成員可若表示,「比如說某句話還沒講完,就能在那句下面開討論串,我覺得這就差很多。」這項功能她認為是 JANDI 與 LINE 差異最大、也最實用的地方。

 

l   與 Google Calendar 串接 — 行程自動提醒

Derek 特別喜歡這個功能,他指出,當同事請假、外出或有其他排定行程時,JANDI 會在每周一自動彈出行事曆提醒,讓所有成員一目了然。有了這項功能,可減少過去需手動告知的麻煩,也避免因為不知道某位同事今天不在,而白白耽誤原本預定的工作討論或任務協作,Uffy 認為是串起協作流暢與組織透明的重要橋梁。

Uffy 創辦人均容提及這不只是一個工具轉換,而是一種文化的延伸。

JANDI 成為串連 Uffy「為人設計」與「對內共好」精神的橋樑,

讓每位夥伴在這裡工作,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真正被理解、被支持的存在。


小團隊累積大信任:Uffy 無非研製所 的未來方向與期待

Uffy 始終堅持「走得穩比走得快更重要」的經營哲學,對未來營運方向,同樣秉持核心理念。藉由觀察顧客的需求,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度研究,打造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產品,是品牌能長久存在的關鍵。同樣地,讓每位成員都能好好工作、安心溝通,也是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石。

換言之,公司要走得穩,即使再小的事情也需要大信任來支撐。在這樣的發展藍圖下,Uffy 希望 JANDI 在功能面能持續優化,有助於小型企業在無須導入過度複雜工具,實現「少人也能高效」的營運方式。

Uffy 用實力證明創造極具辨識度的品牌與穩定營收。在他們持續深耕產品、強化顧客關係之際,相信會持續攜手 JANDI 一起挖掘工作的價值,讓品牌經營這條路,不再只是創辦人的堅持,而是每位夥伴都能因信任而同行。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