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距接案工作兩年,我養成的數位應用工具生活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數位雲端工作術,如何用十幾個 APP 組織你的生活,打造高效生活流,提升遠距工作效率?

文/ JANDI 榮譽成員 侯智薰


從學生時代開始研究生產力工具,到現在全職自由遠距工作者,兼職學生已經兩年,在 2017 年 8 月也寫過關於自由工作者的文章:

不過這兩篇都是屬於心法概念,談如何養成特色?「自由」背後的迷思?以及如何讓人主動來敲門⋯⋯等等。文中也有提到一些我用來管理合作單位的工具資料庫,因此許多人訊息來問:「有沒有什麼推薦的工具?」

【本文閱讀:5分鐘】:我的一日數位生活(沒什麼大綱,就是時間流)

一日的工作生活流程,你用了哪些應用工具?

這讓我想來寫一篇自己「一日的工作生活流程」,我到底用了哪些 APP 應用工具?

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兩年多前在 Hahow 好學校曾開了一堂線上課程就是講「數位雲端工具」(資訊與連結放文末),這篇算是一個兩年後的更新,也透過寫出來來檢視自己,也能與追求高效生活的更多(懶XD)人交流交流!

早晨

〔05:55〕Yeelight 床頭燈 & Apple Watch

這時我的小米智能 Yeelight 床頭燈就會自動亮起黃光,讓我慢慢地以一個舒服的光亮起床,也不至於房間太暗造成賴床連連。

小米智能 Yeelight 床頭燈示意圖
小米智能 Yeelight 床頭燈,只要台幣一千多元

為什麼選用小米智能床頭燈?

因為它除了可以設定特定時間開關之外,也可以用 Apple Watch 開關。(我最討厭的就是,睡前關了燈要走一段黑漆漆的路才到床上,或者半夜要起床上廁所時,摸黑找著電燈開關)

Apple Watch:睡眠錶面&勿擾模式&劇院模式

我會特別為睡覺設計一個,「睡眠專用錶面」,用偏紅橘的顏色之外,功能也設定下圖四項:「鬧鐘、倒數計時器(午休、小憩片刻用)、電量」。

另外,別忘了打開勿擾模式(有通知不會震動),劇院模式(除非點擊錶面,否則錶面不會亮),讓自己睡眠更安穩。

 

【Apple Watch】▲左:我的睡眠用錶面;▲中:睡覺時,打開勿擾與劇院模式;▲右:米家,用手錶不必起床就能控制床頭燈

〔06:10〕用手錶的震動鬧鈴取代聲音式的鬧鐘

這時候我的 Apple Watch 手錶的鬧鐘會以震動的方式叫我起床(如果還沒被床頭燈的光叫醒的話)。比起用音樂的大聲驚嚇,我更偏好用手錶的微弱震動,這感覺就像是有人敲敲自己的手,叫我們該起床了。

Image for post
【iPhone】▲左:米家 APP 智慧設定,讓床頭燈 5:55 自動打開;▲中:iPhone 內建健康 APP,顯示一週的睡眠時數;▲右:Sleep++ APP 分析你的睡眠狀況

至於最右邊的 Sleep++,最近更新到第三版了!能夠自動偵測睡眠,不必在睡覺前在按下「開始睡眠」才開始紀錄!也就是說,它現在能夠依照你的生理素質判斷你是否開始睡眠,然後開始紀錄。(當然,這樣就會更耗電一些。但沒關係,我是建議大家起床後就把手錶放在充電器上,刷完牙洗完臉,通常就 100% 了)

〔06:30 — 07:00〕 回覆訊息&電子郵件

刷個牙洗完臉,泡上一杯咖啡後,我會用三十分鐘把訊息回覆。
(沒回覆完的就等之後一天中的零碎時間)

很多人都會問:

「為什麼是一大早回覆訊息?」

理由很簡單,因為大家通常還沒起床,所以訊息就不會一來一往,也就不用擔心會聊起來然後時間飛逝了。

〔07:00〕閱讀時間

inoreader

早上的七點,是我一天中最沒干擾沒壓力的時候,所以我習慣打開我的 RSS 閱讀器,或者實體書籍閱讀。過去我用過 Leaf、Reeder、Feedly,但現在我選擇使用 inoreader 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免費版本就能使用「搜尋功能」,甚至也有像 Feedly 一樣有「內容平台推薦功能」,不用自行輸入 feed 網址,付費版本甚至能訂閱臉書粉絲專頁的內容。

當然,還有快捷鍵「W」,就能以行動裝置的方式來檢視文章內容(因為有些網站的 RSS 只能抓到預覽,這時候透過行動裝置的方式來瀏覽,就能突破這個限制了!)

Image for post
▲我現在的 RSS 閱讀器:inoreader;快捷鍵推薦:j:下一篇,k:上一篇。

RSS 閱讀器的好處:

  • 去除雜亂的版面與廣告
  • 專注在內容上,也減少瀏覽器的分頁干擾與分心
  • 自動抓取關注的網站的最新內容,透過星號與標籤收藏

這邊也附上我自己的訂閱 RSS 內容集,用 inoreader 可以直接打開訂閱。

筆記方式:OneNote

比起跟 Word 一樣直欄撰寫的 Evernote,
我自己更偏好可以自由上下左右撰寫,更像真實筆記本的 OneNote:

Image for post
▲OneNote:三欄式介面,以真實的書為設計核心,筆記本>章節>頁面

因為使用了 OneNote,讓我透過由左往右三分割的撰寫方式:

引用內文或他人觀點|自己的提問或總結|自己的觀點與案例

加上章節與頁面又能直接拖拉,讓每個頁面是有個邏輯關係,如上圖「重新定義問題→提問(總述)→提問引導對方→提問吸引關注(兩個分向敘述與應用案例)」

〔09:00〕準備出門上課&確認待辦清單

這時我的手機聲音式的鬧鈴才會響,通知我十分鐘後要準備出門上課(白天還要當學生QQ),也告知我一天的工作要開始了,這時我就會打開我昨晚睡前整理好的待辦清單,我是用 Edo Agenda:

Image for post
▲待辦清單工具 Edo Agenda:結合 Google 日曆(有特定的時間區間的任務)與待辦清單(以事件為主,沒有特定時間區間的任務)

我之前是使用奇妙清單(Wunderlist),一開始以為奇妙清單的三欄式比較詳細有細節,但後來發現很容易花了很多時間在撰寫那些細節與分類。

後來發現了 Edo Agenda 這項工具,雖然簡潔少了細節,但透過顏色分類,整合 Google 日曆,讓這一天(以及前後幾天)的所有事件任務一覽無遺。當然還有月檢視方式,發現套用了這工具後,自己處理待辦清單(To-Do list)的效率又高了一些,詳細資訊與內容,歡迎閱讀我一位好友黃祺浩曾撰寫的:

通勤時間

語音(音頻)學習 APP

早上通勤時,因為精神狀態比較好,適合學習,所以我會使用語音學習類的 APP(Podcast) 來作為掌握零碎時間的碎片化學習。

我目前是用三款:「得到」、「喜馬拉雅FM」、「1號課堂」。

Image for post
▲語音(音頻)學習類 APP:由左到右,「得到」、「喜馬拉雅FM」、「1號課堂」

前兩者是中國大陸的內容(簡體字),是已經非常成熟的知識內容提供者,擁有各種主題與領域,歡迎自行下載體驗;後者近期由台灣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的開發的語音學習 APP,雖然是初出茅廬,但我們自己原產的內容與品牌還是要推薦一下!(也是因為我自己上面也有節目 XD—每週四的名刊短講 ,歡迎大家來收聽,帶你藉由國外的經驗與看法,找到經營自己的策略,以及提升思維的方法)

〔09:00-12:00〕上課時段

iPad Pro & Apple Pencil

過往到學校上課時,都要印出 100 多頁的課堂講義,除了超重之外,撰寫筆記時,也因為老師通常不會在文件上留太多白,字就算寫的很小,也無法避免把整張 A4 紙都寫得密密麻麻的問題。

直到我買了 iPad Pro,加上 Apple Pencil & Smart Keyboard,再搭配 OneNote 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包包也輕多了:

one note
▲OneNote 的強大繪圖功能,讓線條可以自動化變成幾何之外、「方程式工具」,還有多種顏色(省了文具錢啊!)

所以我現在身上已經沒有文具袋了,除了省下大量影印費,還有文具費呢!甚至 OneNote 也支援光學字元辨識(OCR),可以將圖片中的文字複製出來,應該也很適合要處理許多文件的工作者:

OneNote 光學字元辨識 OCR 功能展示

iText:如果你是 macOS 用戶,覺得微軟工具常常不穩定的話,推薦看另一個 OCR 軟體 iText,可以直接透過螢幕擷取,成為可編輯的文字:

Image for post
▲iText 示意圖,免費版每個月可以識別 20 次,應該很夠用了。

中午

〔13:00-17:00〕遠距工作時段

JANDI & Airtable

吃完午餐後的下午,基本上就是我處理「遠距工作」的時間。我們公司目前有五個人,三個人在台北,一個人在高雄,我在台南。

既然要遠距工作,不能光只是仰賴人本身的自律自制能力(因為我們天性真的都很懶,相信我。),因此協作工具的使用就顯得相對重要

這就是 LINE & Messagener 無法做到的,我們常用的私人即時通訊軟體的提及功能通常是雞肋無用,只是在通知處會多標記用於提醒,但沒有一處是整理所有自己被 tag 的訊息與檔案,以致於我們一打開群組時,還是在滑上滑下的查看海量訊息,煩心焦慮就算了,而多半的狀況是會漏看。

我認為「提及標記 Tag」的彙整功能,就是最基本的「任務分配」,既然是任務分配,就要有一處能夠清楚明瞭的一覽自己有什麼是還沒做的。

Image for post

▲JANDI 還有針對檔案討論的功能,讓訊息不會發散。

尤其 JANDI 有針對上傳的檔案(圖片與文件)集中討論的功能,使得對話能夠更專注,不會被其他訊息給混雜或洗掉。

這個功能正是因為一般來說,我們若會上傳檔案,表示這份檔案是重要的,重要的東西就會需要有討論或者文字紀錄,而這功能的特色,就會讓這些文字與討論就會跟著這個檔案。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的團隊應該換掉 Email 與 LINE?

企業協作軟體比較:Email、LINE、JANDI、Slack
辦公、協作工作模式的進程與改變

Airtable:客戶資料庫&內容與任務追蹤

雖然我們是遠距離工作團隊,很多人都會問我:

「你們是怎麼管理會議紀錄的?」

然後我突然意識到:「欸都,我們沒有會議紀錄這回事耶。」

Airtable Universe:Airtable 提供大量的應用範本,你看完就會明瞭這個資料庫的強大了。

Image for post

▲利用 Airtable 的智慧欄位,設計內容行銷與付費用戶的追蹤資料庫

因為我們都是用 Airtable 去做任務回報,配合 Daily Stand Up 每日十五分鐘線上會議:

  • 所有成員每日晚上九點前,在 Airtable 打上自己的任務狀況,盡量用文字或圖片詳盡說明,其餘成員若有任何疑問,直接在該 Record 上提問討論。
  • 晚上九點線上語音會議,每人簡述自己的任務狀況,遇到的問題,以及回答大家的文字提問,不做太深入的細節討論,十五分鐘內結束會議。

Image for post

透過好的資料庫建置與追蹤,建立一種文字為主,口頭為輔的協作方式,讓大家更能彈性(在最適合自己的狀態下)工作

晚上

〔19:00〕遠距工作時段

寫稿:Bear、MindNode

吃完晚餐,就是我開始寫稿的時間了,如同前面所說,我的知識管理資料庫是在 OneNote,不過我的寫作平台工具是用 Bear,不僅是喜歡它的介面,還有能透過快速建立標籤,以及巢狀標籤的分類功能(可以看下圖畫面最左側欄)。

Image for post

▲Bear 提供了即便跨裝置(iPhone, iPad, Macbook)都很好專注寫作的環境。

因為我在家會用 Macbook 寫作,不過出外通常只會帶 iPad,零碎時間時會用 iPhone,雖然晚上才是我有一個大空檔能夠完全專注於寫作的時間,但平常在外時,我也會作編輯的動作,修修改改一些內文,或者先描繪出架構,運用心智圖工具 MindNode

MindNode 心智圖使用示意圖
▲MindNode:也是跨裝置的心智圖軟體,介面又夠簡潔。

線上內容協作:Google Doc 建議編輯

我寫作的流程是:

  • MindNode 收集資訊描繪大綱
  • Bear 作為我本地端的草稿編輯(橫跨三平台)
  • Google Doc 線上同步協作編輯(免去版本控制,上傳與下載 Word 檔)
Google Doc 編輯模式示意圖
▲ Google Doc 右上方的建議編輯模式

能夠保留舊有文字內容,又能增添新的編輯後的內容,保留修改紀錄在文件右方,可以留言備註進行討論(為什麼這樣修改?)。才不用上傳與下載一堆文件檔案,然後被修改了又不知道為何被改,浪費時間之外,版本又容易錯亂,弄得心情很糟,我想這都是寫作者的夢魘吧。

Google Doc 的建議編輯模式幫了很大的忙!


〔24:00〕睡前|撰寫待辦清單、格志「講」日記

Image for post

格志:以一格一格的問題方式,讓自己寫日記時不會無從下手,透過一些簡單的問題,回顧今日的生活。

十點之後,我就會先打開我的日記軟體格志,在搭配訊飛輸入法的語音輸入,不像以往用手寫日記,換成打字寫日記,現在是用「講的」來寫日記。

訊飛輸入法的語音輸入示意圖
▲訊飛輸入法的語音輸入,基本上都很準,日記用講的,更有感受,也能練習與自己對話。

「為何不用 Siri 語音輸入?」

因為 Siri 不會自動上標點符號,遇到標體符號還要講「逗點」,真的超蠢超不口語化的,這點在訊飛語音輸入就能智能化做得到,甚至還能輸入一些常用詞,讓名字與專有名詞都能透過語音輸出!

寫完日記之後,我就會開始排明日的待辦清單,再閱讀一些 inoreader 的「休閒片刻」分類的文章,或者實體書籍,一旦睏了就關燈,用 Apple Watch 打開床頭燈,開啟勿擾與劇院模式,再打開 Apple Watch 上的呼吸 APP,進行呼吸兩分鐘後,就默默的在睡眠中,等待明天的到來了。


後記

沒想到一寫,就是 5000 字。

寫完之後才發覺原來自己的一天竟然有超過 20 個 APP 組成,挑了一些重要關鍵的工具與流程寫了出來。

最後,歡迎你到下面的臉書留言,跟我分享你自己的工具搭配。
祝福大家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應用工具流!

工具不是絕對,弄清楚自己的需求才是第一步。


JANDI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