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轉型仰賴內部創業,「一人公司」模式會是未來新顯學?

企業轉型的能量:從培養「內部創業家」,並在有限人力、資源的狀態下,專注於讓公司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大」

有些決策者可能會「誤」把轉型視為「花錢」,必須投入大筆預算、人力,才能推動企業轉變到數位化、自動化。但難道沒有更有效率的方法?培養「一人公司」內部創業家模式,將是可行的解方。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疫情衝擊對中小企業造成相當大的挑戰,在多個層面考驗創業者能否有效管控現金流、確保服務/產品供應不中斷、甚至還要開拓潛在的營收管道,因此「轉型」成為今日經營者不得不面對的議題。但是有些決策者可能會「誤」把轉型視為「花錢」,也就是必須投入大筆預算、人力,才能推動企業轉變到數位化、自動化。

事實上,轉型對企業而言,可以把它視為一項小型的實驗,藉此重新梳理營運流程、商業服務重心、甚至更長遠的效益—改變企業文化,讓創新的種子持續發芽茁壯。

企業要創新一定要花大錢?
這個方式更有效率:打造內部創業模式

Apple 聯合創始人之一 Steve Jobs 發表過這段言論:「創新與企業投入多少研發預算,其實沒有必然關係,Apple 推出 Mac 時候,IBM 在研發支出增加至少 100 倍,但其實不是錢的問題,真正是企業擁有的人才……」

換言之,有時企業能快速轉型、推出破壞式創新的產品服務,錢不一定是最根本的原因。不過企業如何擁有一批具創意、有戰力的人才庫?從矽谷的新創企業模式觀察,培養「內部創業家」(Intrapreneur)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所謂內部創業,也就是在組織內部透過重新塑造工作制度,透過文化、辦公模式的調整,讓每位員工定位成獨立的創業家。內部創業者藉由拋出 idea,運用企業內部的資源,開發出嶄新的產品,或是從企業既有的服務當中,延伸出更創新的功能,Facebook、Google 都有內部創業的實際案例。

Google導入「20% 時間」策略,讓工程師有兩成比例的時間,投入到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就算最後實驗失敗也沒有關係。沒想到我們現在使用的 Gmail、Google Maps、Google Cardboard 這些功能,就是當時「20% 時間」所發想出來的成果。至於 Facebook 則採用黑客松模式,讓工程師約定好某一時間聚集一塊,透過集思廣益發想題目,也是這個內部創業制度,開發出Facebook「按讚」的按鈕功能。

JANDI 企業轉型:一人公司精神
打造內部創業模式,企業轉型新提案(攝影師:RODNAE Productions,連結:Pexels)

想要內部創業?掌握關鍵三大原則

至於要在企業內部從零開始培養內部創業的氛圍,該如何開始?我們整理眾多網路資料之後,盤點出三個原則性方向,也就是:

V 打造扁平、透明、目標一致的組織
V 人人機會均等,培養資訊共享平台
V 等待時機、給予可容錯的企業文化

1. 打造扁平、透明、目標一致的組織

首先當然是從既有人才庫當中挑選出本身就有創業想法,對開創事業較有野心的員工,或是在招募過程,挑選渴望想創業的年輕人選。當這些人才聚集後,下一步就是建立讓員工長期提出創新想法、實作驗證的組織文化。要讓員工願意把創業當成自己使命,首先是組織最好是扁平化特色,讓每位員工獲得透明資訊,完全參與專案業務及決策,明確知道內部創業的短中長期的目標。

2. 人人機會均等,培養溝通協作平台

內部創業的第二個面向,就是在參與創新過程,每個人被賦予相同的機會及權力,而且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個人觀點。不過在討論過程勢必會意見相左,或是決定創業項目優先順序等問題。因此內部有效的溝通在此階段就相當重要,建議這時候的討論可導入企業通訊協作工具,針對每個創業題目在 JANDI 建立議題討論,能夠讓彼此掌握團隊進度,善用集體的智慧搭配透明化資訊,讓討論聚焦並如期完成。

3. 等待時機、給予可容錯的企業文化

當然內部創業不是每個案例都會成功,儘管創業要承受失敗的風險,但正因為在組織內創業,藉由企業資源讓風險係數降低。而有時創業的題目也不是馬上可行,因此除了要適度鼓勵成員再接再厲之外,也需要培養容錯的文化。也許某個創業題目在此階段不算成功,等待市場逐漸成熟或在對的時機,有些專案會在天時地利、對的商業模式下有所斬獲。

JANDI 企業轉型、內部創業、一人公司
內部創業三大原則:打造目標一致的組織、人人平等且容錯的企業氛圍

每位內部創業家都是「一人公司」
不盲目追求 KPI 追求更多可能性

對台灣許多組織規模相對精簡,員工數也不像矽谷企業動輒 500 人以上,是否內部創業就不可行呢?其實不會,因為近年興起「一人公司」的概念,這個由 Paul Jarvis 提出的觀點,恰巧能反映台灣中小型的企業狀態。

Paul Jarvis 首先明確定義一人公司不是真的只有一個人的公司,即使是一小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也可以視為一人公司的狀態。換言之,「一人公司」的核心精神比較是新穎的經營模式,在有限人力、資源的狀態下,專注於讓公司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大」,透過有意識維持小規模,反而讓營運流程更有效率、更聚焦在有價值的任務、甚至讓企業以更聰明的方式生存,而不是一味追求營收、員工數的指數成長。

企業不盲目訂下營收成長KPI、不隨意擴張規模,是否還能在組織落實內部創業呢?《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就舉出一個實際案例,社群分享行銷工具科技公司「Buffer」,它是一間同時存在金字塔組織、扁平化管理組織的企業,也就是在既有公司體制之下,容許一人公司的創業模式進行產品或服務研發。

全公司僅 80 多人的 Buffer 沒有急著招聘更多人才,反而是在既有狀態下,允許工程團隊鎖定 Android 程式設計實驗創新的專案。除了撰寫程式開發工具,Buffer 的工程師獲得更大的空間去決定在 Android 系統下,未來的服務發展方向。因此公司的決策不再只有金字塔的上端管理階層,而是藉由內部創業,當創業內容獲得突破後,一人公司的決策者,也有權力參與公司的程式開發決策。

每一位員工都可以企業內的一人公司,運用此思維去開創一人公司的獲利模式、商業運作可行性,不僅在個人職涯發展上拓展更多可能,對所屬的企業,也釋放企業轉型的能量。一人公司在內部創業所創造的雙贏狀態,未來相信有越來越多企業,更願意嘗試這項制度。


▍Hello 我們是 JANDI,致力於打造更好的職場溝通環境。如果你對於職場溝通、雲端協作、遠距工作、內部管理議題有興趣,我們每個月會發布相關的內容,歡迎你訂閱 JANDI 粉絲專頁 了解最新的內容文章以及課程。若你對於「企業內部通訊軟體」有需求,也歡迎點入下方圖片聯繫我們!

JANDI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