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找人才越來越難,台灣正值大缺工周期,如何有效留住好員工?

企業又如何善用協作軟體 JANDI,優化組織溝通與管理,進而留住人才?

身為職場上的決策者、用人主管,是否感覺這一兩年,要快速找到合適的人才越來越難了?台灣正處於大缺工狀態,企業好不容易找到人才,該如何做,才能永續留住好員工?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農曆年之前,各產業的朋友都在打聽,身邊有沒有推薦的人選,可以趕緊面試在年後上工。原因就是怕業務擴編,人沒有補齊,萬一年後又有下屬提離職,整個團隊生產力將要開天窗。

事實上,在第一線衝刺的中階主管,他們感受其來有自。因為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事業人力雇用狀況調查報告」,明確指出 2021 年台灣總缺工人數已高達 24.8 萬人,其中又以製造業最缺人;如果以職類別來看,中階技術人力職缺量高達 13 萬。

放眼 2022 年台灣經濟環境有「二缺」、「二足」

除了技術勞力不足,白領階級人才其實也相當欠缺。金融界頗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黃齊元,也是藍濤亞洲總裁的他,投書媒體預測 2022 台灣整體產經走勢,將面臨「二缺」與「二足」。

首先是二足部分,前一兩年供應鏈開始從中國撤離,資金及時回台,遇到疫情只要貨運不塞港、不卡關,許多企業手上有充沛的資金。第二足指的是台灣中小企業適應能力強,每當遇到大環境挑戰,都能展現靈活彈性,逆勢中找到轉型或調整商業模式的方法。

至於欠缺面,其一是缺電,因為台灣正處於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再生能源的量能還沒到位,但是總需求量增加的需求下,能源議題將在這一兩年成為焦點。其二欠缺的就是勞力與人才,勞力型工作,目前台灣引進外籍移工來適度補充,不過近年因為疫情讓移工引進規模減緩,甚至有製造業廠商向政府建議,規劃「移工變移民」政策,來解決長期缺工問題。


台灣人才移動版圖,傳產、服務業恐成最大苦主

至於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人才,近年更因為外商大舉加碼投資台灣,組織規模在台灣持續擴展,造成人才吸磁效應,也讓勞工談薪有更多選擇的籌碼。根據一篇文章指出,台灣勞動力的流向,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也就是「外商挖半導體(人才)、半導體挖科技業、科技業挖傳產、傳產挖服務業」。

換言之,整個勞動市場出現整體結構變化,職缺供給大於需求,而且上游供給端能提供的薪酬待遇比過往更有吸引力,這就形成有專業能力的員工,眼前有更多機會讓他選擇,人才不斷往上流動的結果,造成傳產、服務業在尋找人才,將面臨更困難的處境之外。

這也連帶影響資方對待員工的思維必須轉變,過去上對下姿態—員工不爽不要做,反正還有一堆人可以替補。在大缺工時代,顯然慣老闆的用人策略要即時翻轉。


建立完整工作流程,讓好人才不輕易跑走

既然勞方有更多選擇,企業要招募好人才就需要更用心。如果無法給予媲美市場高標的薪資,企業本身就要針對獲利狀況進行調整;如果是市場知名度不夠,那就要讓行銷公關部門有足夠資源預算向外宣傳,把公司好的一面攤開在陽光下,作為吸引人才的利基。

至於好不容易把人員招募進來,團隊生產力補足了,當然不希望人才到職三個月、半年就離開。根據統計,員工離職後要投入的成本相當可觀,光是招募費用,就相當於該位離職員工的 1~4 個月薪酬。更不用說新人到職之後,在適應、訓練的時間要 4~6 個月,這段時間損失的生產力,對公司都是支出的成本。

如果想要維持充沛人才庫,中階主管是組織內重要的角色,其一是向上管理,定期盤點組織人力需求,診斷單位用人狀況,進而向上呈報給總經理/營運長知曉。也就是針對人力預算、組織資源配置訊息,隨時保持透明化狀態。

其二,中階主管要做的是向下管理。除了輔助人資單位列出教育訓練需求,在帶人方面,更需要建立即時性、一致化的工作流程制度。因為在缺工時代,人才被挖角的現象,只會有增無減。因此在帶領新人熟悉業務、與老手培養革命情感的過程,就需要 JANDI 協作平台幫助組織對話,對上、對下都能溝通無礙,又能把訊息有效分流。

例如設定人才盤點議題,邀請公司 C-level 等級主管,定期回報人力使用狀況給總經理/營運長;同時也針對各部門績效,定期進行覆盤、檢討,進而調整公司用人政策。

在管理下屬方面,也能透過 JANDI 建立各部門專屬的工作流程,新進員工須知的資料檔案,全部存在 JANDI;又或是讓新手見習目前執行的專案,所有討論內容完整保留在 JANDI 特定議題內,只要邀請新員工加入,就能了解專案目前進度。下屬融入團隊、提高生產力過程,搭配主管教導專業知識,勢必能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HR 規劃企業內訓好苦惱! 善用 JANDI 蒐集員工需求克服四大痛點


JANDI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