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我們與「法」的距離!「法律白話文運動」讓法律融入日常生活
這群法律人的協作工作術,JANDI議題分類讓組織橫向溝通高效率
一場社會運動讓一群人意識到,大眾對法律條文的遙遠距離而衍伸出對社會議題的錯誤認知。「法律白話文運動」並未隨太陽花落幕走進歷史塵埃,這群法律人如何找到新的方向?從社群玩票蛻變成具商業模式的組織,他們如何透過JANDI溝通協作,定期產出文章、舉辦活動、甚至出版專書,一路走來他們如何做到的?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隨著太陽花運動落幕,法白未被歷史淹沒,反而持續耕耘各種社會議題,作為法律專業與一般大眾的中介橋梁。
「當時法白會繼續做下去,覺得生活不是只有服貿需要科普,有太多議題值得做這件事。」法白創辦人暨站長楊貴智解釋。
如今,法白從初期幾位創始人,成長今日多達二十多位成員的「創作×編輯×社群」團隊。網站除了專題、觀點的內容經營,同時每月不定期舉辦線下活動,甚至出版《江湖在走,法律要懂》。目前法白的社群追蹤者超過9萬人,甚至嘗試各種商業模式以永續經營。
「台灣好像沒有一個針對法律科普的社群或網站。」
同樣的法學訓練背景,不同的初衷共聚一堂
「當時從服貿擴散到其他法律議題,發現台灣好像沒有一個針對法律科普的社群或網站。」法白其中一位成員說。法律背景的各方好手,兼職身分加入法白,有各種參與初衷,但從旁人角度,他們全因一股正義熱血而相聚!
一位成員在318之前就頻繁參與社會運動,他發現透過書寫、文章傳播,進而達到教育目的,讓更多人理解某些議題觀念。也有成員自認是法律讀不算太好的法律人,想從從媒體、社群角度切入,走一條非主流認知的法律工作。
至於創辦人楊貴智,他坦言學運後有段時間沒有持續經營,但他發現社群時代須有自主發聲、自由書寫、闡述觀點、甚至提供投稿的自媒體平台。尤其粉絲團人數正式突破三萬人時,楊貴智說:「我意識到這是關鍵轉折,一開始是社團玩票性質,近年轉變用創業心態經營,成為有制度的運作團隊。」
勇當市場先進者,主攻一般大眾讀者群
「太多議題與法律有關,還有很多法律知識能用科普角度教育大眾。」
「太陽花服貿主要牽涉國際法,後來發現不只國際法知識需要被傳播,還有太多議題與法律有關,還有很多法律知識能用科普角度教育大眾。」法白一位成員分析,正因訴求「夠白話」,法白餵養愈來愈多非法律背景的閱聽大眾。
尤其年輕族群比例增多,是法白經營自媒體的最大觀察。「Instragram受眾逐漸年輕化,像探討婚姻平權、燒國旗、抗爭等議題,因圖片貼文反而吸引更多受眾追蹤。」尤其在IG這類主要分享娛樂的社群環境,因先進者優勢,法白反而異軍突起,成功讓嚴肅議題在社群擴散。
「曾有粉絲私訊給我們,原本沒接觸過某些社會議題,因為看我們IG貼文才知道整件事情脈絡,而且IG比Facebook的回饋比例愈來愈高。」但除了一般大眾,目前也有一定比例的讀者群來自法律圈內人。
法白成員發現,看法白文章的法律人主要兩類目的,第一是快速擷取資訊,律師開庭前若臨時要找資訊,掃文章對他們有所幫助。第二種是看準社群擴散度,法律同好透過投稿抒發個人己見,甚至達到經營個人品牌目的。
二審制維持文章品質,組織運作參照議事規則
法白的文章牽涉律文法條,不論是文字的邏輯、論述的觀點、法源的引用,都需確保內容的正確性。對此,法白內部在編輯流程設計兩道審核關卡。首先,總編輯針對文稿進行第一次審編,針對文章牽涉的法律領域,例如對憲法、民法、行政法、勞動法等分類,分配給擅長的成員做第二道審核。
其他編輯成員便仰賴內部制定的編輯準則進行審稿,所謂準則主要分兩大類,其一為形式的一致性,例如法條統一用阿拉伯數字,以及行文一定要夠白話。其二為內容,包含論述是否牴觸明文法條等,協助投稿內容更有可看度。
然而,你能想像一個團隊全是法律人,他們的溝通場景,會不會總是辯論不完?法白成員紛紛表示,意見衝突一定有,但目前按照分工讓各部門處理各自事務,專案權責由負責者處理。如果遇到最終決定權,那就讓創辦者來決定,針對開會流程法白還擬定一套議事規則。
JANDI 介面直覺好上手,做中學導入議題管理
既然法白成員都是兼職,溝通討論勢必透過網路聯繫,目前法白嘗試各種軟體交叉使用,以達到生產力協作目的。
「我們用 Quip 主要用來針對文章的留言、Trello 是工作任務分配,而 JANDI 則是其他各種溝通都會歸類在此。」法白一位成員解釋。
訊息混亂,需要軟體分流
最初他們協作的通訊軟體嘗試Slack,但許多成員發現 Slack 功能需要用斜線打語法,對沒有養成習慣的使用者始終不上手。後來也開始在其他通訊軟體來溝通,使用 JANDI 契機因當時成員多達二十幾位,「訊息實在太混亂,讓我們決定要找一個軟體來分流內容。」楊貴智如此說。
有時講重要訊息,下面訊息一離題就被洗掉,加上難確保所有人都讀取訊息,往往一件事要一直講,討論起來很痛苦。甚至有時針對專案探討,怕成員沒看到訊息,往往又額外開一堆群組,導致訊息非常混雜。
以專案議題區別討論,解決訊息雜亂困擾
「更換到JANDI契機是大家開始意識,資訊分流勢必借助好用的工具。」初期法白以專案別設定議題,後來發現這樣議題多達20多個,跟原本通訊工具一樣,於是後來調整為以總部、社群部、編輯部的部門別,作為議題分類。
部門為主、專案為輔的議題分類,讓法白成員發現「編輯部議題就單純討論文章而且是編輯部成員看到,其他人不用花時間看不關自己的討論。」甚至後期設定「事業部」議題,舉凡公關、媒體採訪、行政事項、一次性合作專案、特定實體活動,這類訊息皆放在事業部議題,確實解決早期議題過於雜亂困擾。
法白最常用的JANDI 功能
自從移轉到JANDI後,對工作實際運作的效率幫助甚多,法白成員羅列他們最常用 JANDI 三項功能:
1.待辦清單
由於每天有許多工作事項需要羅列, JANDI的待辦清單讓成員不需再用其他APP,等於這個清單,完全聚焦法白的工作項目,讓每天行程一目了然。
2. 議題分流
初期法白設定過多議題,反而減損溝通效率,隨著部門議題分流,例如在社群部除了主議題架構,旗下就可以針對內部工作專案再細分。讓只參與相關專題的成員加入,下達指令直接Tag@成員提升溝通速度。
3. 搜尋功能
有些創始者工作項目牽涉多元,導致須參與每個議題,在各議題內進行部門橫向溝通。而因為有搜尋功能,等於在各議題內快速搜尋所需的資料、檔案。
對於對非網路原生世代的使用者,法白成員認為軟體的介面一定要非常直覺、一目了然的設計,才有想使用的動機。連同與法白成立的初衷一樣,透過法律更白話、更簡易的理解,讓更多人輕鬆進入法律的世界。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