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員工除了看IQ、EQ現在也講究RQ,企業如何招募並培養「韌性商數」高分員工?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圖/ Martin
過去企業在找人才看的是學歷,也就是看中求職者的 IQ,需要在特定領域擁有專業知識;後來針對情緒管理、理解力、同理心的EQ,也被納入為企業徵才的考量之一。如今,企業對於選才標準多了一個項目,也就是韌性商數 Resilience Quotient(RQ)。
韌性商數在這一兩年躍上檯面,就連今年台大畢業典禮校長致詞時提到,希望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要繼續培養受挫力及韌性商數。另外也有專書指出,觀察哈佛大學學生當中較優秀的人才,他們的韌性商數確實比同儕高分,代表這類人有較強的耐挫力。
韌性商數的定義
韌性商數最早出現的概念,可回溯到1997年的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一詞,指的是在頻繁變化的環境之中,仍能保有蓬勃發展能力。如果將韌性商數套用在個人身上,可以歸納出獲得較高分韌性商數的人,通常有以下幾項特質:
- 對外在事物有較高的好奇心、也比較有積極性、喜歡學習新事物。
- 到新環境有較強適應性,若遇到挑戰時,能展現出自我適應的能力。
- 遇到問題初期會嘗試自己解決,一旦意識自己能力不足,也會懂得對外找協助。
- 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傾向能從壓力中重新振作,克服逆境並持續強化耐挫力。
總結上述幾個元素,以專門研究領導力的學者Marcus Buckingham,他明確定義韌性商數的解釋:Reactive frame of mind allows you to bounce back or up in the face of obstacles or challenges.(韌性的心態反應,可以讓你在面對障礙或挑戰時,反彈或振作起來。)也是如此,前高盛副總裁Natalie Fratto曾說過:「智商是你找得一份工作所需的最低標準,但韌性商數卻是你隨著時間推移取得成功的關鍵。」
企業如何從面試過程找出韌性人才?
既然韌性商數成為衡量員工在面對壓力時,展現出來的應對能力及心態的指標,企業在招募過程若希望從眾多候選人當中,挑出具高韌性商數的對象,以下提供三項召募時可採用的方法。
方法一 行為面試法(Behavioral Interview)
行為面試是招募中常用方法,主要是用來評估面試者從過去的經歷之中,表現出面對挑戰或壓力時的回應方式。面試時可採取「STAR」法則,也就是針對求職者要應徵的職務,邀請面試者針對情境(Situation)、任務(Task)、行動(Action)和結果(Result)逐一說明。
面試官可以提的問題舉例:
「請分享你過去在職場中,曾面臨最重大挫折的情況?你當時如何應對及後續結果如何?」
「你應徵的這份工作變動性高,未來這個職務若遇到重大變革,你會如何適應或做出哪些反應?」
方法二 情境模擬(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
情境模擬主要測試面試者遇到工作場景的突發狀況,讓對方描述他們會如何反應,藉此觀察面試者在壓力情境下的決策心態與應變能力。
面試官可以提的問題舉例:
「你手邊同時遭遇三個不同狀況的緊急專案,請問你會怎麼安排優先順序?理由是什麼?」
「有個突發狀況你被要求承接另一位同事未完成的任務,當下你會如何反應或怎麼應對?」
而情境模擬也不限於一對一面試,如果該份工作需要大量跨部門協作,面試官也可以設計一個情境模擬環節,邀請多位求職者組成小組討論,從中觀察每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性格。甚至模擬設計出會發生衝突、意見分歧的情境,藉此更深入觀察每位求職者的行為表現。
方法三 韌性評估工具
除了上述面對面交流,當然也可以運用科學化測驗工具,將韌性特質加以量化。例如市面上目前就有復原力量表(Resilience Scale, RS),藉此測量出個人心理層面的復原力。另一個工具是「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25),主要用來測試受試者在逆境中展現韌性能力的強度。
這些工具就可以觀察面試者測試後的分數,進而跟其他候選人比較,選出在壓力下仍能表現穩定且適應力較強的員工。而除了量化測驗、質化面談,當然最後一招還可以搭配參考人調查(Reference Check),也就是詢問求職者的前任主管或同事,並且可以特別詢問相關問題來了解求職者的真實行為。
面試官可以提的問題舉例:
「這位候選人過去在你的部門表現,特別是在遇到有壓力專案時的表現如何?」
「這位面試者跟你以前是同事,他在工作有曾發生專案失敗或計畫不如預期的情境?他當時反應如何?」
打造提升韌性商數的工作環境
招募到有韌性商數的人才之後,下一步企業當然是要建立起讓員工保有韌性能量的工作文化,才不會因死氣沉沉的企業風格逼走韌性人才,以下分享幾項企業可以嘗試的策略。
策略一 打造給員工學習與抗壓的資源區
從國外企業的經驗可以發現,當人才遭遇挑戰,或是內心因為高壓而產生身心不平衡的時候,企業應該主動出手協助,提供陪伴式的資源網絡,例如分享紓壓、提升耐挫力的文章、書籍、外部課程等進修內容。這些資源就可以運用 JANDI 建立一個專屬的議題,讓所有員工可以自由在議題內獲得學習資源,嘗試自我落實壓力管理、情緒調整和問題解決等核心技能。
策略二 不定期小組分享或舉辦挑戰活動
每週或每月設定一個克服挑戰的主題,例如某月的主題可以是「自我壓力管理技巧」,透過 JANDI 的 Enterprise 版本使用視訊會議功能,讓員工可以在上班的某個時段,在線上做小組討論。討論後的筆記若願意給其他人參考,也可以放在 JANDI 雲端供其他員工下載。
策略三 建立成長夥伴一對一共學機制
有些具規模的企業,內部經常會有一套所謂教練、 Mentor 導師制度,透過資深員工來帶領新進成員,並且給予工作、職涯方向的指引。要培養員工更有韌性、抗壓力,就可以建立起互助網絡,例如一位資深員工匹配年輕成員,鼓勵他們透過 JANDI 一對一私訊,專門討論工作所面臨的挑戰,或手邊棘手專案該如何有策略處理並排解壓力,讓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策略四 跨部門輪調走出職涯舒適圈
有時員工在同一個職務待久了,容易用慣性思維處理問題;要培養韌性商數,很重要就是讓員工能持續從新任務之中保持好奇心,減少抗拒轉型心態。所以透過部門職務的論調,或是特別設計小型專案促進跨部門協作,讓成員從新的職務或專案中能學習到新技能,並且也有機會多跟其他部門同事討教,透過請益來提升韌性力。
要讓跨部門或輪調更順利,這時候就仰賴 JANDI 議題的彈性,可以隨時邀請新的成員加入新議題,了解該部門的運作。或是中途臨時加入到某個專案議題,從過往的討論紀錄快速掌握目前專案的進度,進一步讓自己可以在多變的環境中培養起高效生產力。
一路討論下來可發現,要提升員工的韌性商數,不僅僅只針對員工個人提供培訓,也需要在公司內部建立起支持、開放和持續學習的文化。所以結合 JANDI 的多項溝通及協作功能,促進組織建立起知識共享、經驗傳承和願意接受挑戰的文化,來形塑出更具韌性、靈活應變的團隊。
點擊此連結或上方圖片,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