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是金」在職場上仍是好準則?身為員工該怎麼在適合時機「開口」

大老闆為何喜歡回答前先「沉默」?如果是一般的職員,面對客戶、供應商大聲咆哮、痛罵,是否還能善加利用尷尬沉默法則?想要解決安靜的尷尬,不妨在 JANDI 議題列出新任務的 5W1H,讓參與這項專案的同仁可以了解整個計畫的全貌。

/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成語「沉默是金」指的是說話最好要深思熟慮,不需要凡事誇誇其談,把不成熟的想法過早說出來。尤其東亞的家長從小教育小孩「有耳無嘴」,但長大之後進入職場卻發現,過度安靜,似乎不是好的保命符,反而更容易被那些善於言詞的同事搶走功勞。

有趣的是,在職場上不同身分的人對於「沉默」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決策者/主管在面對下屬提出問題時,反而更傾向會在當下呈現靜默狀態;另一方面,當上司在開會徵詢下屬意見時,卻不希望只換來一片靜默的回應。究竟在職場上該怎麼面對「安靜」議題?

大老闆為何喜歡回答前先「沉默」?

有時候刻意在被詢問的當下保持一小段時間的沉默,反而比「秒回」更讓人印象深刻,例如企業家蘋果執行長庫克、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佐斯、SpaceX 創始人馬斯克。這些人都有共同特點,就是在回答公眾詢問公司決策方向時,遇到尖銳問題都會刻意停頓 10 秒甚至更長時間,讓空氣頓時凝結,維持一段時間的沉默。

西方心理學家就發現,在碰到尷尬場面,有些人的行為會有利用沉默的傾向,感覺自己是在沉思數秒之後才做回應。這樣操作方式被稱為「尷尬沉默法則」(The Rule of Awkward Silence),用現在流行說法,就是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透過暫時的沉默,來梳理內心的想法或混亂的情緒,避免反射動作說出不合時宜的內容,藉此來表現出職場上的情商。

但有人可以會問,這些大老闆在面對挑戰的問題,因為他有決策權跟回答內容相對重要,因此可以維持沉默,好好思考組織答案。但如果是一般的職員,面對客戶、供應商在電話的另一端因為某件事情在大聲咆哮、痛罵,是否還能善加利用尷尬沉默法則?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當對方處於失控情緒狀態,其實當下是無法聽進任何有價值的建議,他只是想要有情緒宣洩出口。因此在這時候不妨讓對方好好飆罵,等對方抱怨完並且自己保持沉默數十秒之後,再用慢條斯理的口氣回應對方。

這麼做有幾點好處,其一是對方在盛怒狀態,自己反而可以用這段時間思考問題癥結,然後保持冷靜讓對方知道「我的情緒沒有要跟著你隨之起舞」,而且透過安靜也是讓自己回復自信,並拿回雙方對話的主導權。接著真正要開口的時候,冷靜說出更好、有價值的回答,並且給對方承諾,自己說到就會做到,作為安撫對方的最後一擊。

當然,尷尬沉默法則也可以運用在其他情境,例如到一間公司面試走到薪資協商的環節,很多面試者幾乎是被動讓人資提出具體數字,完全沒有要額外爭取的想法。但是對於已經對市場資料做足功課,瞭解這類職位市場上平均薪資水準的面試者,這時候就可以運用安靜這招,強化談判技巧。

在聽到人資提出比市場平均值更低的數字,這時候就能保持適度沉默,接著表達「謝謝您的提議,不過我對這個數字有點驚訝,根據我的研究以及履歷呈現的過去經驗值,預計會落在新台幣多少到多少的區間。」透過沉默增強自己談判自信,讓人資了解這位面試者做足準備,反而留下更深刻印象。


身為主管總是怕開會時,永遠獲得一片沉默

上述提到尷尬沉默法則是以第一人稱的角色為觀察,但如果今天變成主管自己要面對一群喜歡保持沉默的下屬,尤其每次開會詢問大家有沒有提案,結果換來一片沉默,這位主管想必長期下來也會感到心很累。

因為現代工作者無形中已經養成「需求立即被滿足」的習慣,例如在企業協作軟體提出問題,總是希望能快速獲得對方的回應。如果對方已讀不回,有些人就會感到無比焦慮,覺得事情無法有所進展,因而覺得無所適從。

如果你是這類個性的主管,不妨可以善用 JANDI 的待辦清單功能。這項工具可以讓自己把未來幾周要處理的事件逐一條列下來,並且有些專案需要其他人協助,也能在待辦清單的頁面直接 Tag@ 特定成員,並且設定預計完成的期限。同仁看到指派任務,可以簡單回覆表示收到,至於後續工作進度,也能在這個待辦事項內回報,讓主管知道完成多少百分比。

至於有時候下屬會保持沉默,更多時候是摸不清某項專案究竟目的為?到底要跟多少跨部門合作?後續成效要怎麼評估,才能推敲要預設多少時間、資源?因此主管在下達任務或是要同仁撰寫企劃書的時候,不妨可以在 JANDI 的議題列出這項新任務的5W1H,讓參與這項專案的同仁可以了解整個計畫的全貌。 

所謂 5W1H 包含以下這些元素

Why(為什麼):本次活動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執行這項專案?

When(何時):整個專案的時間預計怎麼規劃,最晚何時要結案?

Where(哪裡):這項專案牽涉的人力只限自己部門?或有其他哪些支援單位?

Who(給誰):這項活動成果要呈現給誰?或哪些人是本次專案的目標受眾? 

What(格式):有沒有先前類似案例能參考?希望用什麼樣方式呈現成果?

How(如何執行):整個專案的流程大該會怎麼執行?有沒有需要注意事項?

也就是每次新的專案要展開,發起人都能把 5W1H 架構做好準備,並預先給與會者觀看,在開會時就能以此依據,直接在會議室投影 JANDI 的議題對話框,一邊討論一標確認進度、指派具體任務給對應的成員。事後在執行過程,成員需要其他補充資料、素材,也能直接在 JANDI 議題提出,請相關同仁提供。

如此一來,開會不再是面面相覷的沉默時刻,而是把創意發想、提案巧思,釋放給同仁在其他工作時間來規劃。爾後每次開會目的,就只是在追蹤進度,確認有沒有哪些突發狀況。在此情境下,相信主管也不會再遇到開會時同仁一片靜默的處境。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