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啟社會對話的另一扇窗,TEDx臺大 如何跳脫 Facebook ,採用團隊工作新工具 JANDI?

前進到臺大校園,了解學生組織 TEDx臺大 的運作模式,以及最常使用團隊工作工具 JANDI 哪些功能?

團隊工作工具 JANDI 過去使用案例報導,主要多走入企業端來展示組織內部的使用方式。不過這一次案例經驗很特別,我們前進到臺大校園,了解學生組織 TEDx臺大 的運作模式。同時我們深入挖掘,他們當初是什麼因緣際會認識 JANDI?而他們又最常使用 JANDI 哪些功能?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秉持 TED Ideas worth spreading(好點子值得傳遞)的理念,TED 開放品牌授權讓全世界用 TED 的模式,讓地方社群成立 TEDx 組織,各自經營 TED 分享活動。一群來自臺大的學生, 受 TED 影響力感召,不斷思考個人跟社會的連結,因此在 2016 年,TEDxNationalTaiwanUniversity(下簡稱 TEDx臺大 ) 正式獲得官方授權,希望藉此展開更多對話機會。

TEDx臺大從零起步,捲起衣袖實際做中學

「我們相信,當一個人能溫柔的看見所處世界裡,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脈絡,你會因為擁有更多理解而自由;社會也終將更懂得尊重、更能寬容。」 — -TEDx 臺大

上面這段話,可說是 TEDx 臺大成立之初核心的理念。但理想不能只淪為口號,如何讓對話具體落實在生活,那就需要更具體的方法與工具。TEDx 臺大策展人陳逸柔分享,大學生從建立組織到策展主題,過去的學校教育甚少教導,所以從第一屆成立至今,團隊投入最多的時間,探索組織本質有哪些可能性。

TEDx 臺大成員
採訪 TEDx 臺大成員,由左至右分別為:生傳系大四陳逸柔、國企系大四蔡涵聿、國企系大三童安弘、政治系大二林心嫺。圖片來源:TEDx NationalTaiwanUniversity 臉書粉絲專頁。

 

TEDx 臺大去年成立後,舉辦過一系列活動,包含沙龍聚會、素人講者 Pitch Day 徵選、TED 年會,每場參與人數都接近百人。而在網路社群經營也積極投入,目前粉絲專業讚數接近 5 千人。成績背後,卻是這群學生從零資源、零經驗,一步步摸索出來的成果。

TEDx 臺大舉辦的座談活動
TEDx 臺大舉辦的座談活動。圖片來源:TEDx NationalTaiwanUniversity 臉書粉絲專頁。

TEDx 臺大執行秘書蔡涵聿回憶,為了學習策展經驗,他們找到 TEDx 元智策展前輩,參考他的心路歷程與曾遇過的各種挑戰,並引進相關資源,讓他們在校園策展模式收穫甚多。另一位執秘童安弘則分享活動心得,一場高品質的演說,其細節要素有非常多面向須兼顧,包含錄製設備、影音畫質等,都是去年第一次策展後,認為可以再優化的向度。

當然活動除了人力,也需要財力的支出。TED 是非營利組織,因此大學生就得靠自己力量向外尋求贊助。公關部部員林心嫺解釋,目前 TEDx 臺大的贊助對象分二大類,一為企業品牌主;二是基金會。不同單位對贊助重視角度不同,品牌主訴求曝光、基金會重視 CSR,因此團隊需從企畫案到行銷手法,客製化規格以獲得投資者青睞。


組織內部溝通,本質就在學習公民教育的實踐

陳逸柔具體指出「要匯聚大家聲音,變成一個策展的理念,甚至落實成可以展覽的想像,是比較難的事。」眾聲喧嘩當中,抽絲剝繭出一條決策主軸,這也是學生組織本身就在實踐 TED 的公民教育。至於他們是如何在日常溝通中,找出討論的交集?

「去聽到大家背後的價值,抓到核心要素,而非拘泥在形式上,是決策過程最大練習。」 — 陳逸柔

「很多時候大家都在談同一件事情,只是切入角度各異,有這樣意識,發現要找到共同價值或交點,沒有想像中這麼難。」 — 童安弘

「很多時候溝通沒辦法有效達成,在於拘泥在當下語言情境。退一步觀察大局,學會傾聽是我在TED學習到的。」 — 蔡涵聿

「大家來到這邊有不同背景、經驗,不能期待取得共識的過程是順遂。」 — 林心嫺

從他們的回應當中,不難發現,試圖用同理心去理解對方的思考脈絡,願意傾聽談話者的潛在情緒,又或是練習找到對方言外之意的思維價值,是 TEDx 臺大這群學生,在參與組織過程慢慢自我實踐公民對話的落實。


大學生主流用 Facebook 社團,訊息雜亂需要新工具

然而,新組織成立之初,TEDx 臺大策展人陳逸柔指出,當時團隊沒有使用固定的工作討論軟體,所以訊息分散在 Facebook 社團、Messenger 多個平台,導致公事、私人的訊息雜亂難區分。

執秘蔡涵聿分享當時自己遇到的痛點,TEDx 臺大在 Facebook 有一個總社團,各部門一個社團,不同專案再設立新社團,因此各社團散落各種檔案、文件、Po 文連結等等。

「我常常會遇到,要找某個文件,想不起來是在哪個社團,花很多時間在各社團找檔案,甚至記錯地方,導致浪費時間。或是在找的過程,更多資訊一直丟出來,導致分散找檔案的專注力…」蔡涵聿回應。

因此有先前經驗,團隊下定決心找一套針對工作討論的軟體,建立工作環境跟討論制度。由於當時 TEDx 臺大的企劃部長曾使用過 JANDI,因此在社員開會當中取得共識,一致決定把數位化的討論內容全部移轉到 JANDI。

TEDx 臺大成員開會討論情境
TEDx 臺大成員平常開會討論情境。圖片來源:陳薪智攝。

TEDx臺大 從抗拒到接受,JANDI 提供更細膩的使用情境

不過也有新成員樂意接受新工具引進,公關部部員林心嫺談及過去她參與學校社團的共事經驗,常常在 FB 上工作時被朋友訊息打擾,又或是跟朋友聊天時被公事轟炸。而今年加入 TEDx 臺大後,她則非常樂見有專門針對公事的工具導入

林心嫺提及 JANDI 有 FB 無可取代的細膩功能。FB 是以社交為出發點,有時因公事要找其他部門的成員,但彼此非好友關係,導致陌生訊息可能被擋住,又或是關閉訊息通知,因此在一來一往的確認浪費不少時間。然而 JANDI 卻提供「一對一私訊」功能,凡是在共同議題裡的成員,直接透過私訊就可聯繫到對方。

議題分類、檔案好找,JANDI 讓溝通留下具體資料

TEDx 臺大學生展現使用JANDI議題實際情況。
TEDx 臺大學生展現使用JANDI議題實際情況。圖片來源:陳薪智攝。

蔡涵聿在議題框裡採用「關鍵字」搜尋,找到當時對話內容紀錄,確保自己發布的訊息有清楚傳遞。童安弘因習慣每次上傳檔案時,會針對檔名重新設定,因此在搜尋上可利用檔名找到相關討論。陳逸柔則不同於其他人,有時想不起關鍵字時,她反而用一些非精確的字詞,搜尋過去的對話紀錄,進而跳出相關討論串,她再從中找到對的素材。

雖然 TEDx 臺大的成員平常多透過面對面開會,討論策展主題或其他例行公事,但數位通訊工具扮演的輔助角色,可記錄每次開會討論的具體決策方向。童安弘解釋,JANDI 上多是文字紀錄、各項討論的結論,所以經過整理的條列式的資料,可以讓下次開會時可參考做更好發揮。

從 TEDx 臺大這群90後「數位原住民」身上,JANDI 更獲得不少功能使用上的意見反饋。包含投票功能的通知設定、特定資訊更直觀的呈現、訊息確認哪些成員已/未讀等等,都讓 JANDI 有具體方向持續做功能優化。你也有使用上的心得分享嗎?又或是在哪些功能想提供回應?歡迎與我們聯繫!

學生團隊也可以預先體驗企業級的工具


他們加入 TEDx 臺大,過程中學到最寶貴的一課

而同樣來自國企系的蔡涵聿及童安弘,反其道而行,尋求商業利益之外的人文價值。蔡涵聿原本以為 TED 只是策展,但參與越深,才發現過去理解只在表面,「活動讓每個人在對話內更接近自由,我希望能繼續做這件事情」。童安弘則希望跳脫慣性思維,他發現學習各項商業工具,但對人的觀察不夠細膩,當意識自己的不足後,希望體察更多行動者的情緒,而非單純理性邏輯。

陳逸柔也呼應,在辦展過程不斷尋找自己與社會對話的位置,即使目前還沒找到答案,但加入 TEDx 臺大最大收穫,即是在實際運作時,不斷擊垮自己原有的認知。她說「原本理念想像很美好,但遇到實際問題後,才知道自己原本思考的太自以為是,(過程)讓我重新理解、重新看得更深!」


JANDI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