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疫情時代企業該提供哪些員工福利? 歐美企業首重員工心理健康議題

疫情已經延燒兩年半,過去企業所提供的員工福利,因為減少到辦公室工作,導致有些福利不是那麼適合。對於勞權觀念更為先進的歐美國家,因應這幾年疫情,企業額外提供哪些新型態的員工福利?

/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延燒兩年半的疫情,除了改變許多人的工作模式,也促使企業福利制度有所調整。例如矽谷的科技公司,如果沒有提供遠距辦公的選項,就發現越來越難找到人才。除了提供混合工作方案,從台灣乃至歐美國家,在疫情發生之後,新增了哪些與員工有關的福利制度?

台灣員工最關注染疫、隔離是否有給薪

由於台灣防疫政策接軌國際,開始傾向與病毒共存,試圖讓商業經濟運作,逐漸回到疫情爆發之前狀態。不過隨著染疫人數逐漸進入高原期,短期除了可能影響企業生產力,長期也是有機會造成企業營收的損害。

儘管政府提供資金紓困,以及稅務協助(例如員工因染疫請假期間的薪資,企業得以當年度所得稅減除租稅),但多數員工仍相當擔心被迫放無薪假。像是人力銀行公布「職場防疫現況與勞資疫外焦慮感調查」,有 38.2%員工擔心在這波疫情被裁員,以及 64.2%上班族害怕隔離而影響工作進度。

當員工被迫非自願請假,企業會主動支付薪酬嗎?同一份調查顯示,針對「防疫隔離假」、「防疫照顧假」,前者僅 8%、後者 14.4%,企業會給員工「全薪」。這兩類請假的無薪比例都超過五成,也凸顯為什麼在後疫情時代,所謂幸福企業應該要具備「固定調薪制度」、「疫情下不裁員/減薪」、「升遷管道暢通」、「薪資優於同業」這四項指標

除了固定加薪、不亂裁員之外,其他員工特別關注的福利,包含「供餐、員工健檢、彈性上下班、生日禮金、優於法規的防疫照顧假」都有獲得超過 5 成支持度。有趣的是,這些福利方案其實都是傳統企業應該提供的項目,對於勞權觀念更為關注的歐美國家,因應這幾年疫情,企業額外提供哪些新型態的員工福利?


歐美企業首重員工心理健康,延伸提供照護福利

根據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調查,過去兩年多,許多企業調整了員工健康福利的內容,尤其高達 42%的比例,關注在心理健康議題,是所有項目中的首位。因應員工有長期時間待在家,大幅縮短與他人的互動機會,如果在家還要育兒、照護家人,員工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勢必比過往更高。

因此許多公司會提供員工,自由選擇訂閱線上運動健身、心理紓壓、以及烹飪課程,甚至為了讓員工保有隱私,還會提供一對一的輔導課程,讓員工得以適度抒發壓力。另外,疫情之後所有人都在學習如何平衡公私之間的界線,因此也有公司提供「時間管理」、「與家人長時間相處」等研討課程,讓員工可以因應需求自由參加。

美國調查企業主在疫情期間提供員工的福利,以提供心理健康科技選項拔得頭籌。

員工在家工作之後,企業更注重托育、報銷福利的靈活性

「靈活性」是歐美企業在疫情時代之下,提供多元化福利的核心精神。以休假是否給薪為例,有四分之三的美國企業雇主,將無薪休假改為帶薪休假,並且重新調整休假政策,例如員工可以更簡易的方式申請休假,以及休假單位從「天數」改為「小時」計算,讓員工獲得更彈性的工作時間表。

另外靈活特色也展示在托嬰育兒、老人照護的福利項目。例如有些公司額外提供員工有育兒緊急假,讓員工可以在小孩無法到校上課的時段,專心照顧家人。另外有些公司原本有補助員工通勤費用,因為疫情直接將這筆費用,轉為讓員工用來支付小孩的學費或家庭伙食費。

另外以前員工在辦公室可以免費取得工作所需的庶務文具、桌椅,或是比較昂貴的筆電、平板等工具。考量有些員工在家沒有適合的辦公環境,有些公司也會額外撥款一筆費用,讓員工可以添購工作必需品,有助員工在家辦公的時候,仍然可以專注於工作,維持如同在辦公室的高效率。


國外企業福利給台灣公司的啟發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報導,美國從 2020 2 月到 9 月之間,有 120 萬名擁有 5~17 歲小孩的父母(尤其是女性)因為疫情被迫離開勞動市場。這個現象讓整體社會思考「過去父母多半習慣圍繞工作需求來設計生活」,而不是「圍繞生活需求來設計工作」。越來越多人無法投入勞動市場,不僅損害企業的獲利,更可能損及國家的經濟競爭力。

因為疫情,迫使雇主採取行動,重新檢視員工的福利內容。至少有 57%的企業高階決策者透露,他們未來會把員工的家庭照護福利放在更優先的順序,以支持員工能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壓力。

另一方面,美國金融保險公司Voya Financial針對企業福利所做的調查,在職的美國員工,有 56%的人在疫情之後,會花更多時間去檢視公司所提供的福利項目,更主動了解與自身有關的工作福利。等於說他們不再以「默認接受」態度,而是更會為自己的權利挺身而出,主動要求所屬的企業提供其他福利選擇方案。

疫情爆發之後產生許多「新常態」,而所謂的「新」不僅僅只是工作環境、工具數位化的改變,更重視員工人權、企業內弱勢群體的新思維,也要同樣展現在企業福利制度。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