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萬別忽視「決策疲勞」長期傷害 如何透過待辦清單讓腦袋不打結?

依照待辦事項的進度完成,就能做出客觀及合理的決策。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大腦會有「決策疲勞」狀態,也就是經過一連串決定之後,大腦感到疲憊而出現自我控制力降低,甚至發生無意識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現代人一天平均要做出 3 5 千次決策,透過這三招,練習避開決策疲勞造成的後遺症。

/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顧問諮詢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你是否常發生這類狀況,忙了一天之後,不知道為什麼腦筋突然不好使,手機一滑就亂買東西?又或是工作上突然臨時多出要做決定的事項,在忙碌的狀態下,很容易就做出錯誤的決定?

其實你不孤單,這種情境被學術研究證實是一種「決策疲勞 Decision Fatigue。也就是當我們做出一連串決定之後,大腦會感到無比疲倦,因而傾向犯下不可避免的錯誤。

決策疲勞原來跟意志力有關聯

美國心理學教授 Roy F. Baumeister 曾在 1998 年做過一項實驗,將一群大學生成三群,第一組是可以自由選擇吃巧克力餅乾及紅蘿蔔;第二組受到指令,兩種食物只能選擇吃比較不美味的紅蘿蔔;第三組則是沒有準備任何食物。

接著教授把這三組學生分別在不同房間內,請他們做一個實際上根本不能拚好的拼圖實驗。

結果發現,第一組和第三組學生,都堅持約 20 分鐘才放棄。至於第二組學生,只堅持八分鐘就不做了,有些學生還露出疲憊表情。

透過這項實現,教授驗證「意志力」的存在,而且進一步發現,第二組學生因為要耗費更多意志力,去抵抗餅乾的誘惑,導致後續缺乏更多意志力去完成拼圖任務。

Roy F. Baumeister 教授教把這項實驗撰寫成《增強你的意志力:教你實現目標、抗拒誘惑的成功心理學》(Willpower: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專書。也因為這項實踐,原來現代人一天有高達 57 萬則想法,在眾多想法當中,需要做出約35千次的決策,而決策往往就是最消耗意志力的大腦活動。

當大腦處於「決策疲勞」的狀態,就會出現自我控制力降低,以及浮現情緒掌控不佳、無法專注等狀況,最糟糕就是無意識當中做出錯誤的判斷。


超出決策負荷時候,小舉動可能造成大問題

如果說,每個人一天只能做出一定數量的決策,一些無間緊要的錯誤決定,可能只需花錢消災,但若牽涉生命、財務重要事項,可就不好玩了。

《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Finance)期刊有份研究指出,研究人員觀察銀行核貸人員針對企業提出的債務重整申請案,每位核貸人員平均一天要經手約46個案件,往往在午休前、下班前的一兩個小時,核貸率有名顯下降。由於申請書是隨機分配給核貸人員,因此這項研究發現,核貸人員因為決策疲勞,導致在有些時段的拒絕率偏高。

經濟學人的報導舉出另一個案例,也就是觀察法官因為決策疲勞,導致允許犯人假釋的機率更低。例如「午休前」法官核准假釋的機率比午休後」更低;如果審理的案子是讓法官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往往第一個審理的案子,有65%機會犯人可以獲得假釋。

除了上述容易分神、做出錯誤決定,以下還有常見的決策疲勞跡象,如果符合越多項目,就代表你可能處於決策疲勞狀態。

無法清晰思考或集中注意力

經常拖延

無意識避免決策任務

易怒、脾氣暴躁,部分原因是由對自己挫敗感引起

衝動(購物

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可能絕望

花費大量時間做決定

身體症狀,如疲勞、睡眠不佳、頭痛、胃部不適等

對最終做出的任何選擇感到不滿。


需要這麼忙?遇到「決策疲勞」運用這三招化解

「忙死了」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如果常覺得又忙又累,就該評估自己是否真的忙得有價值。想有效減少意志力無謂的消耗,甚至擺脫決策疲勞,可以善用以下三招。

第一招 從生活嘗試漸少不必要的決策

找出分散我們意志力的決策,是重新掌握個人生活的第一步,也就是擺脫一些不那麼重要的雜訊,只關注最重要的訊號。實際做法可以拿出一張紙,畫出三等分,針對每天或每週要處理的工作、生活、社交各方面事項,分別填入「正在執行」、「應該執行」、「之後想做」格子內。

然後開始自我審查,針對每件事情自問「這是當前非做不可的嗎?」、「這件事重要嗎?」、「如果這件事不做會怎麼樣?」評估時可以在每件事旁邊打星等,越重要非做不可的星號越多,然後觀察哪些事經過三個問題考核,真的沒有必要立刻做決定的,就可以在紙上畫掉。

第二招 例行公事自動化減少瑣事決策

我們每天其實存在看似要決定,但其實可以透過自動化或預先做好決定,來減少每天大腦要決定的容量。例如要吃什麼、穿什麼就是一例,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總是穿同款衣服,有此一說,就是他們把決策精力留給最重要的事。

因此如果有些生活中的決定,可以透過科技輔助,自動化提醒或是預先把未來一周午晚餐的菜單、要採購的日常用品,透過手機APP紀錄、提醒,藉此減少每天不必要的決策數量。

第三招 在精神最好狀態做最重要決定

隨著瑣事、決策處理越多,大腦會消耗越多效能,因此盡可能在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候做大決定。換言之,許多商管領域的文章會建議,上班前一兩小時,用來擬定重要決策、思考複雜事項,就是要讓大腦在思路清晰的狀態下,讓產出的成果達到完美狀態。

不過既然每天要處理的事情這麼多,工作者也能好好使用 JANDI 待辦清單功能,將每天認為最困難又耗腦力、最需高度專注力、高能量生產力的項目,安排在工作一開始,或是午休後的第一項執行項目。

目的就是讓大腦獲得適度休息,同時也不用糾結哪項工作要優先處理,每天依照待辦事項的進度完成,就能做出客觀及合理的決策。

JANDI 待辦清單

除了上述三招大方向建議,其他得以減緩決策疲勞的技巧參考如下:

限制自己每天做不超過幾個(三個或四個)重大選擇

每天定期休息,確保全天正常飲食、補充適當的水分 

避免質疑最終決定,欣然接受選擇並繼續前進

避免衝動決策,休息一下而不是做出錯誤舉動

嘗試提前一天計畫好事情,第二天早點開始時,會有更好的準備

如果面臨多種選擇,請選擇範圍縮小到三個,再從三個當中選擇其一

如果感覺有幫助,讓支持你的朋友或合作夥伴權衡你覺得困難的選擇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