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多數企業數位轉型會失敗?背後元凶竟然是這些原因!
俗話說「成功方法有千百種,但失敗原因卻很雷同」, 在變革的道路上,真正達到數位轉型原先設定目標的企業,僅有3%~5%。然而,「溝通」是企業有效植入數位營運思維的重要手段,但高達 85 %的專業經理人,每個月投入不到 1 小時與同仁溝通轉型策略。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數位轉型從 2015 年開始席捲全球,不過當時僅有少數企業,意識到數位化在未來商業世界的重要性。直到疫情爆發,有人說Covid-19 對已經踏上轉型的企業,是一個檢測劑,驗證企業面臨危機時是否有足夠應變能力。至於還在原地踏步的公司,Covid-19 則是催化劑,不趕緊轉動,很有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
從台積電到許多產業的隱形冠軍,不斷向外分享自身的數位轉型策略。但是在變革的道路上,真正達到數位轉型原先設定目標的企業,僅有 3%~5%。換言之,70%-80% 甚至更多沒有被媒體報導的企業,數位轉型的失敗率超出想像的多。
導入數位工具、聘用數位人才,為何轉型仍失敗?
俗話說「成功方法有千百種,但失敗原因卻很雷同」。早些年數位轉型失敗的原因,主要來自決策層的心態,也就是老董、老總等級的領導者,因為看不到數位轉型的實際效益,一想到要投資龐大的數位工具成本,因為卻步而遲遲不敢展開轉型,或是轉型過程綁手綁腳。
隨著時間拉長,越來越多企業嘗到轉型後的甜頭,決策者的心態也隨時轉變更為開放。而第二階段轉型失敗的原因,則是來自組織內部。也就企業找到理解數位流程的人才,也選定了數位工具,但是內部缺乏為何要轉型的共識目標,導致「數位文化」沒有實際從員工的工作心態紮根。
換言之,這個階段的數位轉型目標,應該是組織文化的轉向。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公布的數據顯示,研究過往數位轉型案例,越是重視轉型文化的塑造,高達 90% 的企業,能夠在轉型過程達到突破表現;反之忽視文化只重視工具、流程的公司,成功機率則下降到 17%。
不過所謂數位先決的文化,聽起來相當抽象,究竟企業要怎麼有效植入到營運 DNA?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整公司的溝通,是否針對數位轉型策略有「上對下」以及「下對上」的雙向溝通。統計發現,高達 85%的專業經理人,每個月投入不到 1 小時與員工溝通轉型策略。
缺乏溝通的下場,就是第一線員工對公司轉型方向引發猜測、恐懼,乃至於組織導入一套新軟體,真正想學習使用的只有少數一群人,多半員工仍用過去思維、傳統方法在做事。例如 JANDI 過去文章探討星巴克的轉型,也是缺乏足夠的溝通,就算選擇一套好的工具方案,可能幾個月後發現專案仍宣告失敗,主導轉型的主管離職,公司再次退回轉型原點。
台灣一家主要製造食品生產機台的安口機械,員工人數超過一百人,決策者就分享,他們在展開轉型之前,光是與內部成員溝通轉型的用意,讓員工了解數位工具導入可以帶來的好處,光是溝通就花了一整年。而且他們強調,溝通不是把人找來開會佈達決策,其中的技巧,是每個月要約不同部門的主管、員工,針對轉型想法一邊討論一邊修正,找出大家對轉型的共識與交集。
影響地圖+ JANDI 透明化溝通=組織明確掌握轉型目的及績效
從安口機械的案例可以發現,轉型前的溝通時間如此冗長,也就是在重塑成員共同接受的數位文化的過程,有沒有什麼更有效率方法,而且可以把組織跨部門的討論,全部都數位化紀錄,也讓未來策略在實際展開的時候,能夠有所本持續修正?
軟體領域有敏捷專家之稱的 Gojko Adžić,在 2012 年提出一套讓企業在轉型過程可以操作的敏捷工具,稱為「影響地圖 Impact Mapping」。影響地圖由 Why-Who-How-What 這四個核心元素所組成,各元素代表的內涵為:
- Why—挖掘轉型核心問題,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何而戰?
- Who—為了達到 Why 境界,會牽涉哪些利益關係人?哪些部門?
- How—轉型執行過程,後續會延伸影響哪些事件、用什麼方法影響?
- What—組織額外做哪些改變、增加哪些實際流程/人力來達成目標?
從影響地圖可以發現,每個環節都與溝通有關,而且每個溝通環節,都需要有明確的資源、具體行動方針、乃至於要定期檢視績效,才能掌握轉型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因此在操作影響地圖的時候,就可以搭配 JANDI 作為企業內部溝通、資料共享的協作平台。
Why 流程可以運用 JANDI 工具
- 成立新議題:針對每個轉型專案設立獨立議題,共同商討該專案要達成哪些具體目標。並且隨著影響地圖結構複雜化,設定要達成的目標越清晰,就能在每個議題下設立子議題,讓組織透過 JANDI 一目了然當前的專案項目。
Who 流程可以運用 JANDI 工具
- 議題邀請相關成員:隨著轉型專案目標明確之後,跨部門主管就能邀請與本專案有關的成員加入議題。
- 雲端空間:成員加入後,不僅可以回溯議題內過去討論的內容,快速掌握相關目標,甚至可以在雲端空間看各份報告檔案。
- 準成員:如果有些專案是跟外部夥伴、經銷商有關,也能透過準成員功能,邀請公司外部的窗口加入議題。
How 流程可以運用 JANDI 工具
- JANDI Connect:目標確認、人員到位之後,下一階段就是開始要規劃整個專案的流程圖、時間表、以及盤點需要的相關資源,這時候能運用 JANDI Connect 功能,串接內建的 Google 日曆、GitHub、JIRA 以及專案管理軟體 Trello…,讓團隊共享相同的「時間軸」知道何時該做何事。
- 待辦清單:專案執行過程一定會有臨時突發事件,這時候就能透過待辦清單梳理每天、每周、甚至每月的工作進度。
- Tag@ /一對一私訊:既然數位化會影響到同仁工作方法,影響到其他利益關係人,如果是在多人的議題,就能 Tag@ 指派任務;或是牽涉比較私密的討論,也能一對一私訊,商討相關事項。
What 流程可以運用 JANDI 工具
- JANDI 結合 OKR:轉型的討論到 What 環節就會出現各種實際的轉型方法、策略,這時候就能在 JANDI 導入 OKR 制度,過去 JANDI 也有寫過以 JANDI 為核心部署 OKR 的方法。
- 投票:針對轉型的方法,乃至於OKR要設定哪些具體的績效,很多時候大家七嘴八舌討論也找不到答案,不如就把相關結論設定為投票的選項,讓同仁決定最後結果,也讓轉型的討論公開透明。
從上述影響地圖的四大流程可以對照 JANDI 都有相對應的工具可以支援,幫助台灣企業在數位轉型過程,再也不用因為溝通、協作的問題大傷腦筋。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