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多數企業數位轉型會失敗?背後元凶竟然是這些原因!

俗話說「成功方法有千百種,但失敗原因卻很雷同」, 在變革的道路上,真正達到數位轉型原先設定目標的企業,僅有3%~5%。然而,「溝通」是企業有效植入數位營運思維的重要手段,但高達 85 %的專業經理人,每個月投入不到 1 小時與同仁溝通轉型策略。

/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數位轉型從 2015 年開始席捲全球,不過當時僅有少數企業,意識到數位化在未來商業世界的重要性。直到疫情爆發,有人說Covid-19 對已經踏上轉型的企業,是一個檢測劑,驗證企業面臨危機時是否有足夠應變能力。至於還在原地踏步的公司,Covid-19 則是催化劑,不趕緊轉動,很有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

從台積電到許多產業的隱形冠軍,不斷向外分享自身的數位轉型策略。但是在變革的道路上,真正達到數位轉型原先設定目標的企業,僅有 3%~5%。換言之,70%-80% 甚至更多沒有被媒體報導的企業,數位轉型的失敗率超出想像的多。

導入數位工具、聘用數位人才,為何轉型仍失敗?

俗話說「成功方法有千百種,但失敗原因卻很雷同」。早些年數位轉型失敗的原因,主要來自決策層的心態,也就是老董、老總等級的領導者,因為看不到數位轉型的實際效益,一想到要投資龐大的數位工具成本,因為卻步而遲遲不敢展開轉型,或是轉型過程綁手綁腳。

隨著時間拉長,越來越多企業嘗到轉型後的甜頭,決策者的心態也隨時轉變更為開放。而第二階段轉型失敗的原因,則是來自組織內部。也就企業找到理解數位流程的人才,也選定了數位工具,但是內部缺乏為何要轉型的共識目標,導致「數位文化」沒有實際從員工的工作心態紮根。

換言之,這個階段的數位轉型目標,應該是組織文化的轉向。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公布的數據顯示,研究過往數位轉型案例,越是重視轉型文化的塑造,高達 90% 的企業,能夠在轉型過程達到突破表現;反之忽視文化只重視工具、流程的公司,成功機率則下降到 17%

不過所謂數位先決的文化,聽起來相當抽象,究竟企業要怎麼有效植入到營運 DNA?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整公司的溝通,是否針對數位轉型策略有「上對下」以及「下對上」的雙向溝通。統計發現,高達 85%的專業經理人,每個月投入不到 1 小時與員工溝通轉型策略。

缺乏溝通的下場,就是第一線員工對公司轉型方向引發猜測、恐懼,乃至於組織導入一套新軟體,真正想學習使用的只有少數一群人,多半員工仍用過去思維、傳統方法在做事。例如 JANDI 過去文章探討星巴克的轉型,也是缺乏足夠的溝通,就算選擇一套好的工具方案,可能幾個月後發現專案仍宣告失敗,主導轉型的主管離職,公司再次退回轉型原點。

台灣一家主要製造食品生產機台的安口機械,員工人數超過一百人,決策者就分享,他們在展開轉型之前,光是與內部成員溝通轉型的用意,讓員工了解數位工具導入可以帶來的好處,光是溝通就花了一整年。而且他們強調,溝通不是把人找來開會佈達決策,其中的技巧,是每個月要約不同部門的主管、員工,針對轉型想法一邊討論一邊修正,找出大家對轉型的共識與交集。


影響地圖+ JANDI 透明化溝通=組織明確掌握轉型目的及績效

從安口機械的案例可以發現,轉型前的溝通時間如此冗長,也就是在重塑成員共同接受的數位文化的過程,有沒有什麼更有效率方法,而且可以把組織跨部門的討論,全部都數位化紀錄,也讓未來策略在實際展開的時候,能夠有所本持續修正?

軟體領域有敏捷專家之稱的 Gojko Adžić,在 2012 年提出一套讓企業在轉型過程可以操作的敏捷工具,稱為「影響地圖 Impact Mapping」。影響地圖由 Why-Who-How-What 這四個核心元素所組成,各元素代表的內涵為:

  • Why—挖掘轉型核心問題,企業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何而戰?
  • Who—為了達到 Why 境界,會牽涉哪些利益關係人?哪些部門?
  • How—轉型執行過程,後續會延伸影響哪些事件、用什麼方法影響?
  • What—組織額外做哪些改變、增加哪些實際流程/人力來達成目標?

從影響地圖可以發現,每個環節都與溝通有關,而且每個溝通環節,都需要有明確的資源、具體行動方針、乃至於要定期檢視績效,才能掌握轉型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因此在操作影響地圖的時候,就可以搭配 JANDI 作為企業內部溝通、資料共享的協作平台。

Why 流程可以運用 JANDI 工具 

  • 成立新議題:針對每個轉型專案設立獨立議題,共同商討該專案要達成哪些具體目標。並且隨著影響地圖結構複雜化,設定要達成的目標越清晰,就能在每個議題下設立子議題,讓組織透過 JANDI 一目了然當前的專案項目。

Who 流程可以運用 JANDI 工具

  • 議題邀請相關成員:隨著轉型專案目標明確之後,跨部門主管就能邀請與本專案有關的成員加入議題。
  • 雲端空間:成員加入後,不僅可以回溯議題內過去討論的內容,快速掌握相關目標,甚至可以在雲端空間看各份報告檔案。
  • 準成員:如果有些專案是跟外部夥伴、經銷商有關,也能透過準成員功能,邀請公司外部的窗口加入議題。

How 流程可以運用 JANDI 工具

  • JANDI Connect:目標確認、人員到位之後,下一階段就是開始要規劃整個專案的流程圖、時間表、以及盤點需要的相關資源,這時候能運用 JANDI Connect 功能,串接內建的 Google 日曆、GitHubJIRA 以及專案管理軟體 Trello…,讓團隊共享相同的「時間軸」知道何時該做何事。
  • 待辦清單:專案執行過程一定會有臨時突發事件,這時候就能透過待辦清單梳理每天、每周、甚至每月的工作進度。
  • Tag@ /一對一私訊:既然數位化會影響到同仁工作方法,影響到其他利益關係人,如果是在多人的議題,就能 Tag@ 指派任務;或是牽涉比較私密的討論,也能一對一私訊,商討相關事項。

What 流程可以運用 JANDI 工具

  • JANDI 結合 OKR:轉型的討論到 What 環節就會出現各種實際的轉型方法、策略,這時候就能在 JANDI 導入 OKR 制度,過去 JANDI 也有寫過以 JANDI 為核心部署 OKR 的方法
  • 投票:針對轉型的方法,乃至於OKR要設定哪些具體的績效,很多時候大家七嘴八舌討論也找不到答案,不如就把相關結論設定為投票的選項,讓同仁決定最後結果,也讓轉型的討論公開透明。

從上述影響地圖的四大流程可以對照 JANDI 都有相對應的工具可以支援,幫助台灣企業在數位轉型過程,再也不用因為溝通、協作的問題大傷腦筋。


點擊填表,免費顧問諮詢與導入服務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