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帕金森定律」提升工作生產力!身為主管及員工可以各自運用的有效策略
時間越多效率越差?搭配企業協作軟體對抗帕金森定律,主管與員工都該知道的高效法則
你聽過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嗎?這篇文章解釋帕金森定律,並且分享給領導者以及一般員工的策略建議,該如何有意識對抗,避免染上假忙文化!
文/ JANDI 特約編輯陳薪智
投入職場工作幾年之後,你是否在茶水間或是下班回家路上,總是浮現永遠無法獲得解答的質疑—為什麼公司裡面總會有幾個人總是閒閒沒事做?為什麼組織規模持續變大,但專案效率依舊低落?為什麼我總是遇到能不斷升遷的三流能力主管?
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源,竟然都可以歸結與一項研究有關,也就是被譽為 20 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帕金森定律概念如何形成的?
1955 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 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 在《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帕金森定律,1958 年他出版《帕金森法則:追求進步》(Parkinson’s Law: The Pursuit of Progress)一書。他根據自己在英國皇家空軍及陸軍的管理工作經驗,發現在人力管理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也就是「工作總會填滿它可用的完成時間」(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
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同樣一件事情或工作任務交給同一個人,當他獲得時間更多的時候,當事者也會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任務或交付成果。這個現象就凸顯出,當可以運用的工作時間愈長,人們越可能會「裝忙」導致整個組織的效率越來越低落。
當整體效率變差的時候,身為組織的管理者就會有所行動。Parkinson 另外就觀察到「明明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工作,最後變成要擴大組織規模,由六個人去做一個人份的工作。」因此他提出一個統計數據,組織的員工數量每年以 5.7%~6.56% 速度增長,當企業開始「虛胖」,就會耗費過多人事成本,而整體的生產力及工作效率,卻是沒有同步成長的。
帕金森定律為什麼是有毒文化?
有此一說,帕金森定律是個無法免疫的有毒文化,必須有意識對抗,才能避免染上裝忙拖延症。因為有研究指出,多數人在獲得一項新任務的時候,大腦會優先思考「什麼時候要完成這個任務」,而不是「我實際必須花多少時間來完成」。
這兩種思維的落差,就會造成許多人明明可以提早完成工作,心想反正距離截止日還有一段時間,辦公時開始東摸西摸造成時間白白浪費。
因此針對時間管理、工作效率這兩個面向,需要管理者與第一線執行者,雙方一起合作找出解方。假設今天有一位工作積極的成員,遇上對進度追蹤不重視的主管,員工可能就會染上帕金森定律的惡習;明明一個任務可以用一個工作天完成,最後可能演變成前幾天在瞎忙,到截止日當天火速完成,白白浪費數天的人力成本。
主管對抗帕金森定律的策略
對於管理者也就是老闆級主管的角色,想要避免帕金森定律的文化孳生,核心精神就是要找出方法讓員工們獲得「剛剛好」的時間來完成工作且不影響工作品質。因此主管可以運用的策略解方有兩大面向:第一是評估適合的「用人數量」、第二是協助拆解「工作流程」。
第一種策略簡單來說,清楚盤點每個專案所需的人力及時間,藉由「適才適所」方式,來控管每個專案參與的員工數。並且搭配 KPI 或 OKR 來檢視專案成果,進而優化下一次的用人數量。至於該怎麼評估組織專案是否過多?以及各專案參與人力是否供過於求?
其中一個可行做法,藉由觀察企業的 JANDI 議題數量,是否有些議題其實長期沒有運作?如果有的話,其實可以適度的「瘦身」,例如管理者將不再參與專案的成員退出,以及將有重疊工作內容的議題進行整併。接著檢視專案執行中的議題,觀察議題內的對話串,是否有成員其實沒有實質生產力,如此一來就能指派這些成員去支援其他工作。
第二個策略則是主管主動帶領團隊,示範把大目標拆解成小項目,呈現出明確的工作流程。例如在 JANDI 的雲端開設工作項目共同協作的表單,假設有一個 60 天後要上線的新專案,主管可以針對執行過程及最終目標,拆解出 20 個工作小項目、15 個檢核指標。
每個工作任務所需的時間、人力就能搭配 JANDI 的 Tag@ 指派功能,透過可視化流程,讓每位成員知道哪個時間點該做哪些事情、哪個截止日需要驗收成果,讓員工計算每個工作項目可能要花多少時間來分配,避免把工作留到最後一刻產生帕金森定律。
員工對抗帕金森定律的策略
身為執行者的員工,也因為有「我有多少時間完成這個任務」的前提之下,就能更有效率分配工作進度。要達成這個目的,可以善用兩個策略:一個是前置作業,將各項工作排出優先順序;另一個策略則是在執行過程,善用數位工具監督自己的進度。
針對前置作業的工時預測,員工可以透過幾招方法。第一是瞭解自己需要執行哪些工作細項,建立工作任務的清單,盤算出需要多少時間完成。第二是列出每項任務的優先順序,藉由重要度、複雜度、耗時度幾個指標進行排列,進而保留適度時間做專案收尾。
第二個策略針對執行過程,要確實追縱自己的工作進度,同時也把工作完成度回報給主管,那就可以透過 JANDI 的待辦清單功能,針對每個小任務設定專屬的待辦清單,透過預先時間通知,確保每個任務在預定時間內完成。而且也能把待辦清單的更新進度,匯報給其他一起協作的成員及主管,讓所有夥伴都能用相同的工作節奏及速率前進。
有上述的執行策略,員工不需要裝忙、主管也不會對專案進度毫無頭緒,相信帕金森法則將不再影響組織的生產力及工作效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