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借鏡:日本2030年缺工150萬人,疫情加速自動化「未來我的工作還在嗎?」

每當經濟衰退時,將創造新的科技來革新,未來自動化技術應用的時代來臨,將重新檢視調整教育及勞動力

我們之前 一篇文章 分析 COVID-19 肺炎要成全球傳播之後,創造一些嶄新的工作,同時也因為疫情讓某些工作消失。這篇文章將探討,有哪些工作類型未來最可能被自動化工具取代,以及借鏡日本,觀察他們在未來面臨缺工問題時,如何從企業內部重新教育、調整勞動力。

文/ JANDI 特約編輯 陳薪智


從人類數百年的發展歷史,觀察到每當天災、戰爭造成社會大規模的經濟衰退時候,該時代將創造出新的科技來擺脫衰退問題,這次的 COVID-19 新冠肺炎也不例外。

天災、戰爭造成社會大規模的經濟衰退時候,該時代將創造出新的科技來擺脫衰退問題
天災、戰爭造成的衰退,往往將會創造出新科技來使經濟繼續前進(Photo by NOAA on Unsplash

根據 TIME雜誌報導 引用一項研究,從 1990 年到 2007 年,美國工廠因為導入自動化科技,大約 40 萬個工作崗位被取代。然而,COVID-19 卻在短時間內,光是美國本土在疫情最高峰的幾個月內,高達 4,000 萬個工作職缺被裁撤。

為什麼疫情導致這麼多工作消失?一方面,防疫政策必須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導致某些工作暫時被迫停止;另一方面,企業為了取代在家隔離的人力,開始積極導致自動化工具,導致部分高取代性的工作,從此由機器來執行。

不過對日本而言,這波疫情發生後,他們在數位化、自動化的技術使用比例,比起其他國家都還要高。為何日本不是疫情最嚴重國家,但是在部署自動化技術應用,卻最受到矚目?


2030年,日本面臨短缺 150萬工人

日本的人口結構比例,其實就是台灣社會未來的縮影。長年的低出生率加上平均壽命的增加,目前日本整個國家的勞動人口(15至64歲)僅占總人口的59.7%。換言之,未來隨著勞動比例的遞減,不僅造成社會缺工,更可能連帶讓經濟GDP逐漸停滯。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統計,如果日本未來十年期望維持目前 GDP 成長率,其生產率勢必要提升 2.5倍。然而,儘管日本當局不斷鼓勵企業聘用二度就業女性、退休人員、甚至放寬政策,讓更多外籍移工前往日本增加勞動力。但是,預估日本到2030年,國內將面臨150萬工人短缺。

也因如此,MGI在 2017 年的研究中發現,日本整體國家的工作項目,能轉型由自動化機器人取代的潛力,比起德國、韓國及其他歐洲已開發國家都還要高。高達 56%的工作,預估能透過自動化機器取代,作為提高生產率的替代方案。

日本(代號42)比起其他高齡人口結構國家,有更高比例的工作將由自動化機器取代
日本(代號42)比起其他高齡人口結構國家(代號39 – 44),有更高比例的工作將由自動化機器取代

我會失業嗎!哪些工作最容易被機器取代?

接著,我們想問的是,日本國內有哪些工作是最可能被機器取代?從下圖引用 MGI 研究可以看到黑色塊的工作項目,近三分之二的比例,是可以被自動化機器取代。這類工作主要是生產工人、機器操作員、交易處理員、巡警等等,被機器取代的可行性比例接近 7 成。

 

近三分之二的比例,是可以被自動化機器取代
近三分之二的比例,是可以被自動化機器取代

人力工作被機器取代,不僅僅發生在日本,其他已經沒有龐大人口紅利,以及勞動成本不斷上漲的已開發國家,都在積極嘗試導入自動化技術。

例如 歐盟的Cedefop機構該組織主要擬定歐洲職業教育和培訓政策發展)針對 COVID-19 對經濟影響的研究顯示,2030年的勞動項目,大約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比例,將被自動化機器取代。換算成歐盟27個國家的總人口,大約有140萬個工作。

Cedefop也製作一份容易被機器取代的職業項目,從下表中可以觀察,橘色橫條的產業包含製造業、批發零售、機械、餐飲旅宿、房地產及其他專業領域,是受到疫情衝擊較大的產業。而這些產業當中,如果再挑出未來較少機會開出職缺,同時又容易被自動化機器取代的工作,上榜的有金屬機械工人、工廠機器操作員、餐飲食材準備助理這類職務。

 

被機器取代的職業項目,橘色橫條的產業是受到疫情衝擊較大的產業
被機器取代的職業項目,橘色橫條的產業是受到疫情衝擊較大的產業

迎向 AI 數位轉型時代,企業該如何展開佈局?

未來高重複性、低創新度的工作被 AI 機器人取代,擔憂的除了員工自己,其實企業經營者同樣面臨員工技能如何培訓升級,以及招聘具備數據分析能力的新成員等課題。對此,MGI 列舉幾項策略建議給雇主,該如何及早佈局,因應未來缺工或技術轉型的挑戰

機器人時代即將來臨
AI 機器人時代即將來臨 Photo by Anchor Lee on Unsplash

建議一、管理高層自己要先熟悉數位轉型

企業決策者、高階管理層在全球紛紛追求轉型的此刻,最該強化自己對數位轉型、AI技術應用的認知程度。藉此清楚掌握與自己公司相關的自動化應用,如何緊扣自身企業的商業模式,同時進一步從內部教育訓練,培養員工「數位賦能」的競爭力。

建議二、拓展商務轉譯人才

根據日本政府 2019 年發布的AI戰略,目標每年日本要培養 25 萬名數據科學家及 AI 工程師。除了政府資源投入,企業也需要在近年開始培養內部AI自動化「商務轉譯」人才。所謂商務轉譯任務,指的是這些人才暨熟悉產業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同時他們也深知自身企業營運目標。因此他們扮演中間搭橋角色,一方面教育客戶及內部員工熟知自動化工作效益,另一方面同時找尋能促進企業成長的關鍵機會。

建議三、建立靈活工作模式及制度

這部分在 JANDI 上一篇文章有所提及,因為疫情關係帶動遠距工作模式,混合工作模式成為新常態,組織結構的管理也將有所轉變。對此,管理者需要制度更靈活、彈性制度,來動員企業人力資源,以及適度調整考核制度、維持團體的向心力。另一方面,也要針對既有的員工或是二度就業、外籍移工等族群,協助他們融入企業組織、認同企業文化。

建議四、持續培養人才提升勞動競爭力

這點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部分,企業面對未來更加競爭的環境,如何在人才的教育訓練進行正確的投資,成為新的營運挑戰。尤其台灣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過去招聘往往鎖定有「即戰力」的應徵者,但是未來更多可能是要在企業內部的成員,提供技能優化、培訓課程

這部分日本的做法是企業與政府合作,針對畢業生、職場中高階人才,提供端到端的培訓計劃,讓人才順應時代的趨勢,持續提升技能項目,才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取代。

You might also like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

%d bloggers like this: